第1105章 突破口(1 / 2)

大秦軍中的僉事官,確實比較特別,他們通常文化素養比較高,而且從職責上算,他們的職責屬性也屬於文職。

但他們又確確實實是軍人,因為他們在軍事學院接受的都是軍事化的教育模式。

而且,僉事官並不一定隻能限於擔任軍中的文職,很多人憑借自己的指揮才能,從僉事官變成將軍,直接指揮軍隊作戰。

他們這種軍中的文職和武職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他們文化素養既高,接受的又是軍事化的教育,做事的效率往往比那些死背四書五經,通過科舉出仕的正統文官高。

如果讓他們由“將”入“相”,擔任朝中的文官,他們應該完全可以勝任,甚至做得更好。

如果能從這方麵再開一個口子,另辟蹊徑,那麼科舉取士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就會慢慢的動搖。而隻要動搖了這一點,也就好辦了。

要改革科舉,那就等於是在動天下讀書人的奶酪,這其中阻力之大,不用想就知道,如果行之過急,必須可能導致人心渙散,甚至天下大亂。

對於這件事,秦牧可謂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對朝中大臣一點口風也不敢透。

正所謂: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是以,秦牧連最信任的心腹大臣都不敢使之得曉,慣常用的在《大秦時報》上先以輿論造勢的手法,也不敢再用。隻能小心翼翼地,先從其他渠道一點一點地浸潤。

這天宣政殿的常朝上,商議吏部主事空缺之事時,禦史李思提議由中軍都督府下轄都僉事官李國維補缺。

這個提議讓朝堂靜了一靜,秦牧適時說道:“李國維乃前明舉人出身,精明強幹,主管中軍都督府考功賞罰之事,知人善任,把本職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中軍都督府年年評優。讓其轉入吏部,同樣是主管考功之職,倒也恰得其所。李禦史所薦,朕覺得可行,諸位大臣以為如何呐?”

在宋明兩代,文官擔任武職再平常不過,但是武將要想改任文官,卻不是件輕鬆的事。

舉個例子,宋代的狄青,戰功赫赫,皇帝很喜歡他,讓他出任樞密使,樞密使在宋代掌管調兵權,嚴格來說,這還是屬於“武”的範疇;

隻是因為在宋代,樞密使一直是由文官把持,已經被文官視為自己的禁臠,武將動不得。

狄青一出任樞密使,立即遭到文官集團猛烈地衝擊,就連歐陽修等人,也指桑罵槐,暗罵狄青有反骨。狄青做樞密使沒多久,就被迫辭職,鬱鬱而終。

在明代,幾乎所有的“督師”都是由文官出任,像王陽明、孫傳庭、袁崇煥等等,無不是以文官掌武職。而武將要想進入文官的序列,卻是難上加難。

秦牧一開口就著重強調李國維是前明舉人出身,這好歹抵消了朝堂上很多文官的顧慮,畢竟舉人雖然難與進士相比,但好歹也是“文人”,而且李國維在中軍都督府的政績那是實打實的好,有口皆碑。

其在軍中的職責主要是考功,其實和吏部的考功差別不大,隻不過一個是軍隊體係,一個是文官體係。

即便如此,還是有官員出來反對了,吏部給事中馬援執笏出班說道:“陛下,吏部向稱六部之首.”

“馬卿,朕要糾正你一下,我大秦不是六部,是七部。”秦牧平靜地打斷馬援的話,朝堂上頓時傳出一陣低笑之聲。

馬援頗為尷尬,氣勢為之一弱,他隻得先請罪道:“臣一時口誤,請陛下恕罪。”

“朕一直強調,外交的重要性,現在看來,還是有很多大臣不自覺地忽略掉外交部啊,這不妥,不妥!馬卿的過失,朕不希望各位大臣再犯,好了馬卿了,朕這次且恕你無罪,你有何事要奏,請繼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