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明的編製,一衛統兵五千六百人。但大多數衛所因為將領吃空餉,實際兵力通常不足一半。
目前贛州衛的總兵力有五千七百人,主要是秦牧私自擴編使然。光是信豐、會昌兩個千戶所的人數加起來,就達到三千五百人。
秦牧與眾將一番合議之後,決定由馬永貞率會昌千戶所七百人馬,及贛州城八百人馬,共計一千五百人南下,以南安府為依托,堅守南線。
秦牧親率會昌千戶所一千、信豐千戶所一千二百計兩千兩百人馬北征。
餘下會昌千戶所五百人馬,及原贛州城一部分守軍留鎮贛州,贛州城防就交由向連城負責;
之所以沒留蒙軻坐鎮,一是秦牧要帶他出征,這次出征,首戰就必須把威名打出來;
所以秦牧要把蒙軻、劉猛、蘇謹、霍勝,崔鋒、淩戰、寧遠這些悍將都帶出去,力求一戰而使叛軍聞風喪膽,也要讓呂大器懾於贛州軍的戰力,而不敢輕舉妄動。
二來,讓向連城留在贛州,從難民中挑選精壯勇武之人編練成軍,新編的軍隊可避免受到蒙軻、馬永貞的影響;
軍隊擴充得越多,今後蒙軻和馬永貞的影響力就越小。這麼做無關蒙軻、馬永貞可不可信的問題,而是強幹弱枝是必須奉行的至理。
信豐,會昌兩個千戶所的兵力先後開進贛州城集結,除了兵馬調動外,還涉及到大量糧草轉運,如此大的動作,使得叛軍還遠在數百裏之外,贛州卻已經是戰雲密布,氣氛極為緊張。
街上的百姓走起路來,腳步都是又輕又急,連說話的聲音都輕了,每個人心頭都象壓著鉛塊一般,那種沉重的感覺讓人喘不過氣來。
有關楊廷麟被害的流言不但沒因叛軍的逼近而平息,反而傳得更凶,在楊廷麟的領導下,贛州幾個月前剛剛平定了一場蔓延全境的叛亂,這個時候,人們分外希望楊廷麟能站出來出拯救贛州。
但楊廷麟遲遲沒有再露麵,這使得有關他被害的傳言更是漫天亂飛,隻不過具體楊廷麟傷在誰刀下,卻是眾說紛紜,現在越來越多的傳言說是贛州守將黃大年等人發動兵變,挾持楊廷麟與秦牧,致使楊廷麟身受重傷。
謠言漸向有利於秦牧的一麵轉變,但這並不能減輕人們的惶惑驚亂,就在這時,秦牧讓人貼出了一份安民告示。
看了這份安民告示,慌亂的百姓紛紛向府衙湧去。
府衙前的廣場上,一麵明字大旗,一麵秦字大旗,在秋風中獵獵招展,兩旗之下,兩千勁卒甲胄鮮明,不動如山,肅立如林。
不管四周湧來多少百姓,圍得外三層,裏三層,兩千勁卒就是紋絲不動,仿佛一個個雕塑,冰冷而凝重;刀未出鞘,弓未上弦,但那金戈鐵馬的氣息卻讓湧來的百姓遠遠止步,不敢靠得太近,連議論的聲音都盡量的放輕了:
“這是會昌的兵馬..”
“是啊,你們注意到沒有,很多人臉上都有傷疤哩。”
“雖然我說不出來,但看他們的眼神,感覺這支兵馬就是不一樣。”
“這叫煞氣,隻有能征善戰的軍隊才有。”
“聽說這是秦知縣親自訓練的..”
在圍觀百姓細小的議論聲中,秦牧一身盔甲,腰懸寶劍,從府衙裏走出來,他身後跟著蒙軻、劉猛、霍勝、崔鋒、淩戰、寧遠、蘇謹七員悍將,一個個龍行虎步,鷹視狼顧。
見八人走出衙門,四周的議論聲頓時靜寂下來,不管是中間的士卒,還是圍觀的百姓,所有的目光一艱集到秦牧身上;
如今大批難民逃來贛州,流離失所,贛州的百姓看在眼裏,慌在心裏,生怕這種災難很快也降臨到自己頭上。
張獻忠的叛軍還沒到,百姓已經是一日三驚,寢食難安。這一刻,看到曾經保護過贛州的秦牧走出來,人們終於看到了一絲希望,無數雙望向他的眼睛無不充滿了期待。
秦牧站在高台上,望著底下靜立如林的兩千勁卒,突然喝道:“大聲告訴我,告訴贛州的百姓,你們的軍人誓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