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臨淵羨魚(1 / 2)

原創長篇:發財年代——席庸禮.著

【前言】:這是本人原創的一部紀實性長篇,忠實地再現了改革開放初期昆明一隅的市井麵貌和眾生狀態,可說是一種近乎原生態的曆史記憶。對於改革開放艱難啟動時期這樣一頁剛剛翻過去的中國當代史,如今四十歲以內的人是無法去親眼目睹和親身經曆了,而對如今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說,它們應該還曆曆在目,猶如昨日。因此,用文字準確而形象地記錄這一段曆史,便成了我們這些時代親曆者的一份責任,因為任何一個偉大民族的曆史記憶,都不該留下空白,都需要這樣的民間生活實錄去側記與補充。

第一章臨淵羨魚

一九八一年春天,昆明的氣候不怎麼好,寒潮頻頻過境,老天乍陰乍晴。翠湖一帶,初吐的柳芽綴滿柔枝,遠遠看去如有暗煙在枝間浮動,春意是確乎有了,但朔風瑟瑟,白水凜冽,又依舊讓路人佝腰縮脖,不勝清寒。

然而,春天畢竟是已經來了。

春天到來,冰雪消融,生機萌動,此刻的大自然,變化真是奇妙而神速。然而同在此刻,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比自然界的變化還要神速奇妙的,則是社會的變化,人的變化。政治空氣的回暖,一道道禁錮的次第解除,引起了一種持續的興奮、活躍與躁動;而自從自由買賣這個所羅門的妖精也被放出禁瓶後,社會經濟生活,就如同驟然加入了大量的觸媒和酵母,轉眼之間就沸騰起來了。

首批湧到昆明來的生意人,多半來自開放較早的廣東、浙江、福建。隨身帶著行商牌照,操著生硬普通話的沿海個體商販們,自從發現了昆明這個大西南頗具潛力的市場後,便一批跟著一批蜂擁而至了。他們帶來大量五花八門式樣新奇而且價格低廉的日用消費品,諸如圍巾、頭巾、紐扣、皮鞋、襪子、花邊、手帕、水筆、戒指、項鏈、夾針、發卡、成衣、布料、電子手表、打火機等等等等,應有盡有,無所不致。其中有港貨,有洋貨;有沿海地區生產的,也有轉販自內地的;有正楷的,亦有冒牌的。來到昆明之後,便大多集中到了青年路兩邊寬敞的人行道上去批發零售,於是仿佛一夜之間,就從地下冒出來一個繁華的集貿市場。

青年路熱鬧起來了,喧囂沸騰起來了。走進街口,舉目望去,便會見到貨如堆山,商賈雲集,往來交易者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大道兩旁,簡易貨棚貨攤密密匝匝,鱗次櫛比,綿延裏許。花花綠綠的貨品擺起來,掛起來,滿街花團錦簇,珠光寶氣,青年路這向來素樸安靜的小姑娘,一眨眼工夫,變成了花枝招展的摩登女郎。

僻處西南一隅的雲南省,人多憨厚樸實,但也並非天生愚鈍。一些剛開始自謀生計的個體商販,一些雄心勃勃的年青人,見外省人做生意有大把的鈔票賺,心眼兒也就活起來,壯起膽子,湊些本錢,跑廣州跑江浙跑上海,搞起長途販運來,並且也到青年路上擺攤設點,做起批零兼營的生意,跟外省人一較高低。另有些缺少本錢或膽氣稍怯的年輕人,做不成大生意,便去幫那些新發起來的小老板們沿街叫賣。比如一條化纖料子褲,賣十塊錢,叫賣出去一條有一塊錢賺頭;生意好時,一天能出手十來條,有十塊錢好賺,這可是一般工廠工人上五六天班才能掙到的錢。於是街頭街尾,便到處響起了老昆明人操著本地方言吆喝出來的叫賣聲:

“呃!料子褲十塊一條!十塊一條!來挑來買!來挑來買!”

何良興避開一個攔路吆喝著向他兜售褲子的精廋小夥,穿過小花園路口,繼續沿著青年路東邊的人行道由南往北走去。這位年屆五十但不甚顯老的何良興,此時腳登一雙老式高幫黑皮鞋,穿一條半舊的藍布褲子,上身緊緊裹在一件已穿了有好幾個冬天的藍色哢嘰布短大衣裏。由於寒潮過境,早春的東北風帶著刺骨的寒意,而他的短大衣又沒有毛領子,他於是就用一條灰色圍巾,把脖頸嚴嚴實實圍住,還不時把他的兩肩,下意識地朝上聳起。他把兩隻手插到衣袋裏暖著,在貨攤與貨棚之間的夾道中緩緩地、悠閑地且逛且看,似乎漫無目的,隻是隨波逐流地在那些熙來攘往的男人和女人中間滑過去、擦過去、挨擠過去,然而實際上,他那火辣辣的目光,對這裏的一切都分外關注,一刻也不停地、隻在那些買進賣出的交易上麵流連,盡可能把一切有用的信息,都收錄進腦海中去。

何良興外表閑暇,心中卻壓抑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焦慮與苦惱。這裏紅紅火火的生意,大把大把的鈔票,使他興奮,讓他激動。幾個月以來,每逢星期四廠休日,他都被一種朦朧但又迫切的希望驅使著,從老遠的西郊來到這裏,對這裏的討價還價,買進賣出,傾注進極大的興趣。可是這裏的一切,卻無情地將他拒之門外;他沒有機會,更沒有本錢,既不能買也不能賣,隻能幹瞪著眼,臨淵羨魚。

“媽的!我該怎麼辦呢?總不能老這樣空看下去呀!”他這樣反複對自己說道。

有個熟人,曾想介紹他去幫一個小老板賣褲子,說那買賣要幹好了,每月能有兩百塊錢好賺,當得他在廠裏幾個月的工資,但被他拒絕了。因為他在市區沒有家,也沒有落腳處,若是每天來回跑,除去車腳錢雜用錢,也就不怎麼劃得來,何況,成天扯起嗓子吆喝,他也沒那個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