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昨夜夢回故裏;今夕為伊憔悴。
往生不可追也;來世再續前緣。
那年,姬家鎮的唐家發生了件大事,隻聽一聲洪亮的哭啼聲響起,唐家大少爺出生了,隻見嬰兒身長約一尺四,白白淨淨,美目盼兮,轉動著小眼珠兒打量著周圍既親近又陌生的環境,小不點的神情惹得接生婆王媽嗬嗬笑起來,讓傭人打掃衛生,抱著孩子趕緊給唐夫人看看,接著向已經在外邊來回踱步個把時辰的唐老爺唐忠義喊道:“老爺、老爺,大喜啊,夫人生了個大胖小子!”
估計隻要是兒子,接生婆都說大胖小子,沒聽人說過“生了個瘦猴兒”。
唐老爺聞聲,急忙推開門,湊上頭來看看孩子說:“嗯,是個男娃兒,很好!”
“哈哈哈,我唐家有後了。來人,帶王媽去領賞。”
說完,唐老爺走到床前俯身道:“夫人,辛苦了!”
“老爺,應該的。那咱們兒子叫什麼名字?”唐夫人用微弱的聲音笑著問道。
“根據咱們祖上傳下來的輩分來看,就叫唐明煥吧,乳名叫煥兒。”唐老爺摸摸胡須思量片刻道。
第三年,唐明煥兩歲時,大妹出生,名叫唐明然。
第四年,唐明煥三歲時,二妹出生,名叫唐明如。
第六年,唐明煥五歲時,三妹出生,名叫唐明新。
唐忠義在當地是有名的中醫,主治婦科疑難雜症,當然讓他引以為傲的還是治療婦女不孕不育。傳聞唐家有兩副古方,一為治不孕不育,二為生男孩,傳承了幾百年,當然,這隻是傳說,甚至可能還有些誇大,但附近村鎮的村民卻信以為真。當然,相信的前提是既成事實,這就是為何周邊男丁比較多的原因。
唐家宅子,坐北朝南,前仰姬家大院,後靠集市,東鄰護城河,西毗學堂,三進四合院。院子長八丈,寬五丈,院牆高一丈。進入正門,首先看到鬆鶴延年的影壁牆,青蔥鬆柏紮與懸崖之上,一隻白鶴站於另外一隻撲展雙翅昂首喜迎即將落於山石的白鶴旁邊,後麵是一排若隱若現穿於雲霧之中的山脈。
進入第一道屏門,左手方是下人居所的倒座房,穿過垂花門,東廂房為唐明換的房間,西廂房是書房,唐家太老爺唐紹林住東房,唐忠義和夫人住西房,四周布有遊廊,穿插於各個房間,西耳房為廚房,東耳房倉庫,三個女兒住在後罩房。
唐明煥從小聰慧,略有調皮,深得太老爺的歡喜。當然,唐明煥也喜歡與太老爺親近,因為,他經常從太老爺那聽到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稀奇古怪的見聞。不過以那時候的認知,大部分都當做故事聽了。
一日,唐明煥放學歸來,進到院子裏,將盛裝書本的布袋隨手一扔,便徑直跑到書房,口中喊著:
“爺爺,孫兒回來了!”
“爺爺,您在寫字啊!寫的什麼?讓我來看看!”
唐明煥進門看到唐紹林站在桌前,剛剛落筆。
隻見“厚德載物”四個大字,呈現麵前。
“來、來、來,煥兒快過來,坐到凳子上,給我說說今天學堂上都學了些什麼。”唐紹林笑嗬嗬的招手問道。
“爺爺,您也知道學堂甚是無趣,都是些枯燥之事,無怪乎之乎者也罷了。咦!這個硯台怎麼之前沒見過?”唐明煥拿起硯台看了看問道。
硯台呈青黑色,形狀如手掌,前窄後寬,台麵中間微微凸起,四周緩慢傾斜接於硯邊,後端硯邊有指甲蓋大小的脫落,漏出青色實體。
“爺爺,這個硯台是壞的!”唐明煥指了指豁口處道。
唐紹林沒有回答,猛吸了口老旱煙,吐了口氣說道:“煥兒,今日無事,我就給你講個故事吧!”
“講故事!好啊,快講,快講!”唐明煥將凳子向前靠了靠說道。
那是很久以前了,大約已有四千多年,當時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淹沒不計其數的村舍,造成萬千百姓流離失所,本已生存艱難的百姓,更加難以維持生計。為了解決水患問題,皇帝堯帝命鯀負責領導並組織治水工作。
對於自然災害,人力很難抗衡,況且在那個時代,更是難上加難。鯀當時采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治水治了九年,但是大水還是沒有消退,反而水患災害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嚴重,而此時的鯀已沒有其他辦法,無法阻止來勢洶洶的水患,看到這種情況後,鯀自知已回天之力,隻能消極怠工。
隨著水患的持續影響,治水效果的不盡人意。後來堯帝的女婿舜帝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裏。但是當時仍找不到能夠治理水患之人,舜帝就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並不因禹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重任交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