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魯西北
神京門戶
這小城德州被稱為“神京門戶”是在明朝之時,“靖難之役”朱棣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還把都城遷到了北京,德州地理位置優越,是南方進京必經之地,如南方進京門戶一般,所以這才有了這個稱謂。
不過小城最聞名的稱謂還是“九達天衢”。
三千裏的的京杭大運河,在當地地段就占了三百多裏。
史書上說,明朝定都北京後,此地成為九省(冀、魯、豫、蘇、皖、浙、湘、鄂、贛)通往北京的漕運通道,被稱為“九達天衢”。
這裏的九,就是指上述的九個省。
達,通達、暢通的意思。
衢,《說文》上解釋為:四達謂之衢。
天,在這裏是沒有遮攔的意思。
天衢就是很寬廣的大道。
九達天衢,總的解釋為,有很多條寬廣的大道。
也就說小城是南來北往必經之地,所以雖然此時是日寇侵華的亂世,這小城卻依舊還算繁華。
這天天剛麻麻亮,住在運河邊的李勝就起來了,昨夜喝多了酒,嘴裏頭幹的很,掂起桌上的暖瓶,卻空空如也,沒有水了,走到外間,在水缸裏舀了半瓢涼河水,咕嘟咕嘟灌了下去,還好隻是初秋,涼水不是很涼。
喝罷這瓢涼水,覺得好受了些,腦袋也一下清醒了,胃也跟著清醒了,咕咕叫了兩聲,昨夜光顧著喝酒,沒顧得上吃飯,現在饑腸轆轆,餓得難受,李勝就一個人住在這,懶得做飯,推開門,隨手一關,也不上鎖,便來至在街上。
路上行人不多,早點攤有個兩三個,李勝徑直走向那家賣羊血腸的攤子。
離攤還有幾步,攤主已經熟練的拿起鍋裏煮著的羊血腸,用一把鋼鋸條打磨成的小刀,一段一段切到一隻白瓷大碗裏,邊切邊問:“勝子,還是要肥的吧?”
“嗯,肥的,來兩塊油,多加香菜。”
說著話李勝已經站到攤前,這攤位無桌無椅,所有的食客都是圍著煮著羊腸的鍋台大快朵頤,既暖和,加湯啥的也方便。
李勝把那碗羊血腸往自己跟前挪了挪,加了一勺胡椒麵,兩勺辣椒油,先嚐了口湯,覺得味不夠,又加了半勺胡椒麵,自己從一個竹筐裏掀起小棉被,拿出一個五香的大火燒,咬了口火燒,又喝了口湯,再把一段羊血腸夾到嘴裏大嚼,味道在嘴裏蔓延開來,真香呀!
要說這羊血腸還真是當地的特色,離了這個小城,別的地方還真吃不到。本地俗稱羊腸子。
相傳,早年間,本地有那麼一群滿族人,在當時的社會已經是地主身份。他們最愛的食物就是羊腸子,每天都要喝,後來越來越上癮。
辛亥革命之後,地主家落魄了,變成了貧民。這些地主欲哭無淚,其中有個地主為了生計他決心起早貪黑的去道邊賣羊腸子。以後的日子裏,生意越來越好,地主決定招個長工給他幫忙,地主作為羊腸子繼承人曾經發誓過不把秘方交給外人。
但後來長工趁”地主“睡著之後偷出了秘方,經過他的專業製作終於學會了做羊腸子。
隨之,這個秘方也被廣為人知了,其實就是羊腸洗幹淨之後,隻留下薄皮,然後灌入羊血、澱粉及秘製調料,把薄皮係緊。放入鍋內,用羊骨與羊雜一起熬製而成。
羊腸子真是男女老少,高官達人、老百姓、流浪者都喜愛的食物,受歡迎範圍甚廣。
最常見的是,小販拉著小推車在街口羊腸子,經常能聽到,顧客大喊,老板再來一碗……老板,來碗肥的……
一眼望去,大家有蹲著吃的有坐著吃有站著吃的,氣氛甚是熱鬧與溫馨,為此,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李勝最愛吃的就是這口,不一會兒就把這碗吃的幹幹淨淨,又叫老板加了碗湯,喝完額頭都冒起了一層密密的汗珠,打了個飽嗝,給罷了老板錢,才摸著肚子往家走去,昨晚喝的本來胃有點疼,兩碗羊腸湯下肚,頓時舒服了。
路邊就是京杭大運河,李勝站在河邊伸伸懶腰,晃晃腦袋,覺得清醒了許多,昨夜是怎麼回的家,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喝多了斷片,唉,以後不能這麼喝了。
呼吸了幾口新鮮空氣,想學著岸邊吊嗓子的大爺也喊上幾聲,覺得喉嚨裏有些難受,隻能做罷,就晃晃悠悠往家走。
話說這李勝祖上當年在當地也算是大富之家,李勝的太爺精於做當地的燒雞,味道與眾不同,據說就連當年本縣向清廷進貢的貢品裏都有他們老李家的燒雞,那是給皇上吃過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