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民國三十一年仲夏,是個悶熱的季節,藍格瀅瀅的豆花開滿七溝八梁一麵坡,青格幽幽的穀苗也長出了一拃拃高。

穀子地村的老穀子家正在舉行著一場簡樸而又熱鬧的婚禮,新郎是他八歲的兒子穀茬,新娘是十六歲的豆花。前來幫忙的鄉親們忙前跑後,盡心盡力,仿佛結婚的是自家的兒女,人人眉眼上喜氣洋洋,整個村莊都沉浸在喜慶的氣氛之中。

婚禮從早上陽婆將要露臉的時候開始,要進行到月掛中天的時候才結束。一大早,新娘要離門,從娘家離到看不到自家煙囪的地方。

新娘豆花是從河南逃荒過來的,無親無故,少娘無親,離門這一出講究不了太多,隻離到了二大娘家。二大娘手提馬燈走在前麵,幾個人簇擁著新娘,走著到了二大娘家裏,坐等迎親的人的到來。

離門完了是吃開鍋飯,油糕粉湯,哈喇喇好香。早飯後,親戚友人都到齊了,就要去迎娶新娘,老穀子小戶人家,用不起八抬大轎,一頂二人小轎子還得準備。

新郎也沒有高頭大馬,一頭小毛驢子就是他的坐駕。

長號一聲吹響,嗩呐兩杆齊鳴,迎親的隊伍熱熱鬧鬧開到二大娘院前,少不了的吹吹打打,散煙散糖。

娶回新娘後,兩聲鐵炮炸響,幾掛鞭炮點燃,嗩呐嗚哇嗚哇,鑼鼓咚鏘咚鏘,聲音能傳好幾裏地。

要開始拜天地了,新郎人卻不見了,原來是混在小夥伴中,撿沒炸響的炮仗去了,被生生拽過來,拜了天地拜父母,拜完父母入洞房,喝了兒女拌湯,吃了福氣角子,親戚友人開始坐席。

中午這頓飯是整個婚宴的重點,是要坐''席的。

管事的就開始安排,第一席是大席,首座是送新娘的送戚,新郎的舅舅作陪。第二席也是大席,舅舅坐了首位,新娘的另一個送戚作陪。雖然新娘娘家沒人,沒有送戚,但規矩不能破了,管事的就在鄉親們中間找來個和新娘同姓,且德高望重的人來替代。

剩下的的席位按姑父姨父拜父的順序進行。桌是方桌,一桌坐五個人,待大家按長幼尊次的順序坐好了,看戚的人盤子裏麵放了筷子、酒盅,雙手遞給**和陪位,對方也是雙手接過,然後看戚的人開始倒酒,燒酒盅盅倒滿了,坐**的說一聲:"咱喝吧",端起酒盅,和桌上的每個人碰一下,一飲而盡,其餘的人效仿著喝酒。

酒過三巡,**說聲"咱吃吧",大家動筷子夾菜。那年代兵荒馬亂的,糧食收成也不太好,八碗八碟吃不起,但形式還是得有,桌上擺的雞魚是木頭雕的,條子肘子也是假的,隻有一大盆豬肉粉條大燴菜才是貨真價實的。開始吃飯之前少不了一通抱拳作揖的禮儀,吃飯之後也是互相謙讓著離席。

晚飯是河撈麵,一支大河撈床支在一口大鍋上,幾個後生輪番壓麵,一個女人裝麵,一個女人撈麵,另一個女人舀臊子,分工明確,配合默契。麵有玉米麵,穀子麵,高粱麵,很少有麥子麵。

臊子有肉臊子,有素臊子,紅油辣臊子。講究的人家也擺幾道小菜,分出賓客尊貴,小戶人家晚飯沒有那麼些講究,一碗河撈麵,配上香噴噴的臊子,人人端一大海碗,在磨道裏,碾盤上,或蹲或站,噝溜噝溜,吃的滿頭大汗。

吃完河撈麵,再抽一袋旱煙鍋,說些家長裏短,開些葷素玩笑,婚禮在大家開心的笑聲中結束。

鼎沸的小山村瞬間安靜下來了,幾聲狗叫夾著男人們的鼾聲。

月亮掛在半空,把大地照的慘白,貪玩的新郎穀茬偷偷溜出洞房,在碾盤上睡著了,以前是娘抱他回屋,今晚他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他是有媳婦的男人了,娘不抱他了。

新娘豆花的紅蓋頭還在頭上罩著,久等不來揭蓋頭的人,隻能自己扯下來,洞房裏隻她一人,新郎早已不見了蹤影,豆花下得炕來,洇濕一個窗戶眼往外盵眊,看到自己的男人在大碾盤上睡的香甜。

她走出來,站在碾盤跟前,潔白的月光把大碾盤照的朦朦朧朧,新郎穀茬發出了香甜的囈語,豆花左瞧瞧,右看看,然後撲過去做賊樣伸手抱起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