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東看,猶如大海生潮,無數穿著藍色軍裝的士兵,緩緩的壓了過來。”
“我們的後衛部隊經已進入了中國人的步槍的射程,怒濤般的彈雨,加速了烏森河東岸‘堤壩’的崩潰。”
“當然,我們的後衛部隊裏頭,也還有少數英勇的士兵在努力狙擊的,可是,就像扔進大海幾顆的石子,根本無法阻擋藍色潮水前進勢頭之分毫。”
“大潰敗……已成定局。”
“事實上,看著中國人射向我主力步兵的第一輪炮彈劃過半空、不必等它們落地爆炸,將軍和上校們就該曉得:失敗已不可避免了。”
“在此之前,河東岸已經聽到了中國人的防線的側後方傳來了激烈的槍聲——這明:祖阿夫營已經接敵;不久,槍聲停歇,中國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炮擊,明:祖阿夫營的‘奇襲’失敗了。”
“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了,阿爾諾將軍下令:撤!”
“誰都想象的到,在這種情形下‘強渡’烏森河,會是怎樣的一個後果?但是,阿爾諾將軍的相關部署,在戰後,依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質疑主要集中在兩點。”
“第一點——原路返回。即,從哪裏上岸,就從哪裏下水;從哪裏下水,就從哪裏上岸。”
“之所以做如是部署,當然是因為,幾條‘原路’,皆已被證明水文足夠安全,我軍對之也已足夠熟悉,‘原路返回’,效率最高。”
“但另一方麵,‘原路返回’,也有著巨大的副作用。”
“清晨的時候,我們是在中國人的眼皮子底下渡河而東的,因此,這幾條‘原路’,我們熟悉,中國人也‘熟悉’——他們精確的計算了炮位至相關的點、線的距離、方位,如此,當他們對我們‘半渡而擊之’之時,便既從容、又準確了。”
“另外,我軍渡河而東之時,當然是排著整齊而密集的隊形,從容而有序;渡河而西之時,‘整齊’、‘從容有序’啥的,肯定是談不上了,但隊形的密集依舊——‘原路返回’,人數還是那些人數,路線還是那幾條路線,不密集亦不可得。”
“這樣一來,傷亡率就大大增加了。”
“這兩個因素——中國人的炮擊準確、我們的隊形密集——疊加在一起,導致在渡河的過程中,傷亡率異常之驚人。”
“可是,像批評者的那樣——‘排成鬆散的隊形?’”
“紳士們!醒醒吧!這是渡河!不是搜索!不是進攻!——而且,不是東渡河是西渡河!——是撤退!是……逃命!一‘鬆散’了,哪裏還有‘隊形’可言?”
“而且,‘排成鬆散的隊形’,大部分的人,必將進入水文不明區域——那豈非形同自殺?!我們的士兵大都是不會遊泳的!就算會遊泳,水性真正好的,也隻是極少數——我們是陸軍,不是海軍啊!”
“您敢保證:‘排成鬆散的隊形’的傷亡率一定會比‘原路返回’兼‘密集隊形’更低些?”
“而且,還不僅僅是傷亡率的問題。”
“您要曉得,若真是‘排成鬆散的隊形’,不管最終有多少人成功渡過了烏森河,將他們重新收攏在一起,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與此同時,追兵就在對岸,隨時發起強渡——他們若將大炮拉到河東岸,炮彈可輕鬆越過河麵,覆蓋整個河西岸!”
“一句話,中國人是不會給我們時間慢慢兒收攏部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