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一年秋,江南西道池州出了一件奇事,一名叫程惠的生員參加鄉貢(即科舉的州試),獲得第二名。有心人查遍了幾家書院,竟無人知此人是誰,州府各縣教諭(老師)也不知曉這是何人。前十名裏,有九名是州學和縣學的學生,就這個程惠不在其列,所以人們隻能猜測,程惠不是書院書生,有可能來自私塾或鄉學。
按理,有才華的人,在各書院教諭都有底,並非突然冒出來的,所以這程惠才變得奇怪。好事者隻查出來,這程惠是在州衙報名,並非下屬各縣,所以此人應該在州府所在地。考試水平,在初試可能看不出高低,但這州試就不簡單了,不是考二三十題,而是近百道題,還有多篇論述,這是綜合水平測試,不可能用幾題碰運氣考到高分。
有人恍然大悟地說:“莫非,這程惠是憑自學而成才,找個鄉村私塾,請三十年考不中的老書生所學的?”
眾人立即反駁:“如果隻考幾題,又沒有論述,還可以碰運氣,這上百道題,縣學學生也不一定能答完!”“如果有人能憑自學而成才,我說明他是天才!”“當然,也有可能他家請了三位博士來授課!”“除非是提前賄賂了考官,早幾天拿到試題了,所以才考得好!”
在唐朝想參加科舉考試,必須具備“生徒”或“鄉貢”的身份。想獲得生徒的資格,隻有兩種路徑:一是中央官學學習,且通過畢業考試。所謂中央官學,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大高等學府,統稱“六學”。二是,在地方官學,如州學、縣學,同樣要通過學校畢業考試。官員子弟或平民百姓都有資格上地方官學,但入學要參加學校的資格考試。如果家境貧寒,無法入官學,但是以鑿壁偷光加懸梁刺骨自學成才,也可報名參加州、縣試,稱為“解試”。州級考試一般在八、九月進行,也叫“秋闈”。考試結束之後,州裏會給合格的學生頒發“解狀”,從此,身份就變成了“鄉貢”,或稱舉子,就說明有資格進京赴考了。
池州府城的一座典雅的院子,傍晚時分,悠揚的琴聲傳開。府中眾人,幹活的動作都慢下來,邊做邊聽。
“小娘子又彈琴了,真好聽,這次好輕快,我聽出了有開心呢!”“真的是呢,就像我家小妞妞過年吃麻糖,開心得蹦蹦跳跳!”
“嗬嗬,將小娘子跟你家小妞妞比,你想貶低娘子,還是撥高你家小妞妞啊!”“不是不是,我隻是說,今天的曲子,聽著人舒坦,像過年的喜慶!”“對啊,兩三天聽一次,就像仙樂一樣!”
“是不是莫先生教的呢?不過,好像沒聽過莫先生彈琴啊!”“不是莫先生,莫先生隻教她經書。聽說,以前在京城是夫人教她入門的,後來請了厲害的琴師!”
“東街孫員外的女兒,跟小娘子是好朋友呢,她也學過好多年琴,但還是沒法跟我們小娘子比!”“當然不一樣了,小娘子天資聰明,又有明師指導。不管是學問還是彈琴,都是一等一的,一說就明,一點就會!”
這就是池州程府,程小娘子名蕙蘭,年十八,師從國子學博士莫天賜,琴棋書畫皆通。她不僅貌美,富有才名,還性情隨和,溫柔和善,在池州府城無人不知。當然,她有一個最重要的背景,池州刺史程峰是她的父親。但沒有人認為她仰仗父親的權勢,才擁有這樣的名聲,事實上,她是出名的尊老愛幼,還不時救濟一些流浪乞丐,捐助學童,雖然不是大筆錢財,但愛心是人人稱讚的。用百姓的話說,就是人美心美!
每隔兩三天的這個時候,程蕙蘭的琴聲就會引起暫時的工作停頓,園丁、廚子、采買、車夫、侍女,或站著、坐著,都在側耳聆聽這些樂曲,哪怕已經聽過很多遍了,仍然喜歡。準備晚餐的廚子,都有點愣神,然後又立即動手,免得壞了菜灑了湯。總管或管家也不怪他們,畢竟他們都是程府一分子,悅耳的音樂,人人都喜歡的,即使聽不懂。不過,他們都喜歡聽程小娘子彈琴,不管是箏,還是琵琶,或者笛子。在他們看來,程小娘子的琴藝肯定是普天下都數得上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