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龍方聽後,則突然問著說道:
“隊長,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天應該已經亮了才對,是不是我們的手表出了問題?到現在還感覺不到天亮。”
張德森則回答說道:
“天已經亮了,絕對不會錯的,隻是現在我們在的海底有點深。不過,天再稍稍亮一點,這裏還是能看得到陽光的。隻是還是很暗淡而已,你還是好好等一會兒吧。”
李龍方聽後,隻得無奈的說道:
“哎,沒想到在這海底竟然還真的那麼難見到陽光,過去,我在聽隊長說的時候,我還想象不出來。不過隊長,這個海平麵上,現在的場景是什麼呢?我們要不要再派一個無人機飛到水麵上?”
而張德森則說道:
“用不著了,雖然我們的無人機也可以適當的潛水,在水中飛出來。但是我們現在用不著白白損失那麼多無人機,之前的那一架無人機收集的數據已經足夠了。而且別忘了我們等一下還要去那個東瀛的富士山,去看看他是死火山還是活火山。而且我還想看看,它與我那個宇宙的同一座山有什麼不同之處。”
而同樣的,李龍方對死火山和火山的具體不同,尚有疑問。因此他再次希望張德森為他講解了一下。而張德森也立刻向他大概講解了一些相關的資料。這些資料的大概內容是:
火山是一種常見的地貌形態,由地下熔融物質及其攜帶的固體碎屑衝出地表後堆積形成的山體。地殼之下100~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成份的熔融狀矽酸鹽物質,即岩漿。
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衝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是熾熱地心的窗口,地球上最具爆發性的力量,爆發時能噴出多種物質,主要物質為火山灰,火山灰凝固而成火山泥,火山泥在冶金、化工、醫療、壁材領域應用廣泛。危害有:火山泥石流、熔岩流等。
其中,死火山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在人類曆史時期從來沒有活動過與長期不噴發的火山。此類火山因長期不曾噴發已喪失了活動能力。
有的火山仍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隻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跡。非洲東部的乞力馬紮羅山、中國山西大同火山群等均為死火山,其中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5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分布著2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20米。
死火山究竟是怎樣形成的,科學家們認為,驅動死火山活動的能量深深地隱埋在地下65 公裏到80公裏處,而當今世界上最深的鑽井是80年代蘇聯打成的,深12公裏。
科學家還不可能將實驗儀器置於理想的深處,去探測死火山之源。
當今,研究死火山的主要方法有:采用軌道衛星、計算機和高度精密的儀器對死火山進行觀測、收集並分析各種數據;在實驗室對死火山口的岩石和進行分析或做模擬實驗以推測火山爆發的機製。
而活火山是噴發和預期可能再次噴發的火山。那些休眠火山,即使是活的但不是就要噴發,而在可能再次噴發的火山也可稱為活火山。
那些其最後一次噴發距今已很久遠,並被證明在可預見的不會發生噴發的火山,稱為熄滅的火山或死火山。一般來說,隻有活火山才會發生噴發。人類曆史時期具有經常或周期性活動能力(噴發)的火山。
世界上還在經常噴發的活火山,如西西裏島的埃特納火山,夏威夷島上的基勞埃阿火山,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印度尼西亞的喀拉喀托火山,非洲剛果(金)的尼拉貢戈火山等,都是著名的活火山。
活火山的噴發活動,具有周期性,如爪哇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三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活火山的噴發活動,還具有間歇性,隻不過間歇時間的長短不一罷了。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係列物理化學過程。地殼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產生部分熔融並與母岩分離,熔融體通過孔隙或裂隙向上運移,並在一定部位逐漸富集而形成岩漿囊。
隨著岩漿的不斷補給岩漿囊的岩漿過剩壓力逐漸增大。當表殼覆蓋層的強度不足以阻止岩漿繼續向上運動時,岩漿通過薄弱帶向地表上升。
在上升過程中溶解在岩漿中揮發份逐漸溶出,形成氣泡,當氣泡占有的體積分數超過75%時,禁錮在液體中的氣泡會迅速釋放出來,導致爆炸性噴發氣體釋放後岩漿粘度降到很低,流動轉變成湍流性質的。如若岩漿粘滯性數較低或揮發份較少,便僅有寧靜式溢流。
從部分熔融到噴發一係列的物理化學過程的差別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