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對話(3 / 3)

“剛才他說的那些工人,是不是就是我們平常見到的妖邪啊?”

張德森說道:

“馮大將軍,我記得我跟你介紹過那些恐人啊?”

馮玉才說道:

“你跟我說過,那些恐人是通過恐龍進化過來的,但是你還沒有跟我仔細講過什麼是恐龍。你現在能大概給我講一下嗎?”

張德森立刻拿了一些紙質資料給馮玉才將軍看,馮玉才將軍接過看後,隻見上麵的大概內容是: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

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隻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而本詞條主要介紹非鳥恐龍。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指的是蜥臀目和鳥臀目爬行動物以及鳥類祖先的總稱,其中非鳥恐龍是指蜥臀目和鳥臀目爬行動物。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曆史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3] 。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麼奇特的動物存在過。

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麵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麵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

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中國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東方譯名這種語境裏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

對於體形龐大的植食性恐龍來說,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們的腿骨龐大而結實,足以負擔巨大的身體。同時,它們進化出了一種巧妙的構造,減輕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會造成力量的衰減。

那些體形更小的、行動迅速的恐龍則進化出了一種在現代動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點:薄壁長骨。這種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構成,而骨骼中央則是輕得多的骨髓。行動迅速的植食性恐龍,如橡樹龍,就有這種薄壁長骨。我們可以假定這種骨骼是為了減輕重量,從而在逃離天敵時獲得更快的速度。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征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

而馮玉才將軍看了這些資料後,仍然不太滿足,但是張德森表示,要以後才能再慢慢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