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這十年的故事之前,先來介紹一下司馬懿的九個兒子們,俗話說,龍生九子,九子不成龍。
而司馬懿生的九個孩子,也是異彩紛呈。因為這九個孩子或多或少的,都在之後晉朝的舞台上登過台、亮過相,那麼我們就先簡單了解一下這九子吧。
我們就以司馬懿掛掉的那一年算起,時年:
大兒子司馬師,43歲,為張春華所生;
二兒子司馬昭,40歲,為張春華所生;
三兒子司馬伷(zhòu),24歲,為伏夫人所生;
四兒子司馬亮,約21歲,為伏夫人所生;
五兒子司馬幹,19歲,為張春華所生;
六兒子司馬京,19歲,為伏夫人所生,但5年後,24歲時夭折;
七兒子司馬駿,18歲,為伏夫人所生;
八兒子司馬肜(róng),約16歲,為張春華所生;
九兒子司馬倫,生年不詳,為柏夫人所生。
從兒子們的年齡差也能看出來,司馬師、司馬昭,是司馬懿在家當宅男的時候生的,而後兒子們年齡斷檔18歲,這18年,是司馬懿軍旅生涯和奮鬥打拚造成的(忙著呢,沒心思搞生產),再後來,司馬懿大權在握,財富自由、工作自由,為了讓司馬氏人丁興旺,又加把勁播下N棵種子,成長為7個兒子。
還有句話叫: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而這兄弟九個,不但愛好不一樣,為人處世、能力才幹也大不相同。
司馬師和司馬昭就不用細說了,他們從小就跟隨父親上戰場、入朝堂,伴隨司馬懿左右,耳濡目染,很快成為了父親的左膀右臂,更是繼承了父親的才幹和遺誌,其他六位兒子嘛,等我們慢慢細說。
我們先表大哥,司馬師在29歲那年,正式出仕,擔任散騎常侍(皇帝曹芳身邊的顧問,有規諫皇帝過失的權力),他工作勤勤懇懇,為人處世公正公道,沉著冷靜。
就拿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來說吧,(哈?你別說你忘了高平陵之變是啥,就是司馬懿一手策劃的,反擊曹爽的圍剿行動啊!)司馬懿將圍攻曹爽和皇帝曹芳的計劃告訴兩個兒子後,司馬昭是擔驚受怕,整宿睡不著覺,而司馬師卻不慌不忙,和往常一樣,該吃吃、該睡睡。第二天,陳軍列陣,部隊安排得井然有序。
司馬懿又驚又喜,感歎道:“唉喲,我的兒,你這心理素質和專業素質都可以啊,老爹給你刷個小火箭……”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師又幫助父親鏟除了王淩等眼中釘、肉中刺,司馬懿也真的給他最喜歡的大兒子司馬師刷了火箭,司馬師坐著火箭,先後擔任長平鄉侯、衛將軍。司馬懿死後,司馬懿手中的大權,完完整整地送到司馬師手中,他成為撫軍大將軍、掌管魏國軍政大權。
但這軍政大權是一把達摩克裏斯之劍,時刻高懸於司馬師的頭頂,有著無上的榮耀,也會隨時招來血雨腥風;軍政大權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別人看著美味,但握在自己手中才知道其中滋味。
軍事上,吳國得知司馬懿死訊後,同樣掌握吳國軍政大權的太傅諸葛恪,調集20萬大軍,包圍合肥新城,魏國對如何抵禦吳國入侵產生了分歧——絕大部分朝臣認為,諸葛恪詭計多端,名義上是要攻打合肥新城,實際上可能會聲東擊西,偷襲周邊城市,要分兵把守合肥新城極其周邊的青州、徐州等兵家要地;而司馬師堅定地認為,諸葛恪剛取得大權不就,急於取勝、樹立威望,一定會集中兵力攻打合肥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