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私塾把牛放宰牛宴友 遇大旱瘟疫狂葬親(1 / 3)

第一章讀私塾把牛放宰牛宴友遇大旱瘟疫狂葬親入寺(6頁)

元朝末年,在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簡稱河南行省)泗州盱眙縣太平鄉(今安徽明光市明光街道)有一個很偏僻的村莊,叫孤莊村。這裏就是朱元璋出生、長大的地方。

東周春秋時期,那一帶屬於鍾離國。這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國君的爵位是子爵。其都城在今鳳陽縣臨淮關鎮。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鍾離國被楚國攻占、滅國,楚靈王把鍾離國故地分為濠州、舒城。鍾離國君成為楚國的下臣。

元末時,這座古城是濠州治所,故而叫濠州。內置鍾離縣衙,州、縣兩署同城。盱眙太平鄉位於濠州東麵偏南,直線距離36公裏。故有文獻把朱元璋的出生地寫作“鍾離東”。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廷在盱眙設招信路安撫司,轄盱眙縣。至元十四年,在盱眙縣置招信路總管府。至元十五年,改為臨淮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廢臨淮府,盱眙(太平鄉)劃屬泗州。

泗州,是一個存在於北周到清朝之間的曆史地名,轄地大致在今天泗縣,泗洪,天長,盱眙,明光一帶。最後的州城位於今日泗縣城。

唐代時,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地域劃為十道。泗州屬河南道管轄,其治所位於臨淮縣,在今盱眙縣對岸。這個古城已被洪澤湖水淹沒。

濠州是朱元璋的發祥地。1366年,吳軍從張士誠手中奪回濠州城。1367年,吳王朱元璋將其升級為臨濠府。明朝開國後,洪武二年(1369年),改鍾離縣為中立縣,同時在濠州西南鳳凰山南麓建中都。

洪武三年,因中立縣城北臨淮河,故將縣名改為臨淮縣。洪武六年,臨濠府改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府治由臨淮鎮遷往新城(今府城鎮)。因地處鳳凰山之南(為陽),故名鳳陽。同時割臨淮縣的太平、清洛、廣德、永豐四鄉設鳳陽縣。府、縣兩署同城。至此,原盱眙縣太平鄉歸屬鳳陽縣。

再說朱元璋的家庭。其父親叫朱五四,祖父叫朱初一,從事淘金業。他們原來住在金陵句容(今江蘇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因被迫交納元朝高額的黃金稅,家產賠光。朱五四八歲時,朱初一帶著他和他哥哥北渡長江遷到泗州(今安徽泗縣)盱眙縣的津裏鎮居住。

津裏鎮位於盱眙城西南的七裏湖西南角,一片湖光山色。在此地,長大的朱五四娶了陳家的小女為妻。

朱初一去世後,家道貧窮,入不敷出,朱五四隻好攜妻兒遷移,尋找生計。先到靈壁(今屬安徽),再到虹縣(今安徽泗縣),最後遷到盱眙太平鄉孤莊村。

此村位於當地女山湖的南麵,分前村和後村。前村基本上是居住了幾代的百姓,有兩三家大戶。後村原是一片無主的亂石荒地,是由外地遷徙到此的貧困戶聚集定居形成,先來人的房子都是半石半土牆壁的草屋。因亂石用完,後來者的房子則是清一色的土牆草屋。

朱五四住在後村,靠租田種地為生,屬於佃農。傳說43歲的陳氏誕生朱元璋時,紅光四射,照紅了二郎廟。

朱元璋開國後,把孤莊村改名趙府村,寓意紅光普照(趙)之村。後村便稱為“後府”。至今還在。

1328年(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歲)農曆九月十八日未時(下午1~3點),懷胎的陳氏正在幫著朱五四播散麥種,肚子突然疼痛,她明白腹中胎兒即將誕生,告訴丈夫後,朱五四攙著她往家裏趕。走到半路的二郎廟時,陳氏實在走不動了,羊水已經從褲腿流出。朱五四急中生智,抱起她進了二郎廟。

情況緊急,四周無人,朱五四隻好親自接生。幸虧順產,過了一會,廟裏傳出男嬰的啼哭聲。

朱五四抱著赤裸的嬰兒走出廟門,急匆匆地奔到廟西的女山湖河汊,彎起一隻手掌舀水給嬰兒洗滌。這時,恰巧漂來一塊破舊的絲羅紅布,靠近岸邊。朱五四把嬰兒放在草叢,迅速撈起紅布,扭淨水,然後用它把嬰兒包裹起來。

朱元璋稱帝後,此處被稱為紅羅幛,二郎廟改名為紅廟(後來寫作“洪廟”),塑造了一個笑哈哈的彌勒佛。每年秋收後,趙府村的鄉紳就在紅廟舉辦廟會,叩拜佛像,四方村民紛紛前來參加,熱熱鬧鬧。

朱元璋有三個哥哥,另外還有四個堂兄(他大伯的小孩)。因此他生下後,朱五四就給他取名重八。

朱重八出生時瘦小,大概是因為涼水洗的嬰體,三歲前體弱多病,幾乎夭折。

朱五四和妻子陳氏多次到太平鄉皇覺寺為重八燒香,祈求菩薩保佑,並許願道:若菩薩保佑重八不死、平安長大,我們許他出家為僧。後來,陳氏把許的願告訴了鄰居曹家的汪氏。

過了三歲,重八身體漸漸好起來。此外,他的記性很好,聽見的、看見的都不會忘記。

一天,他和村裏的小孩玩耍回家後,高興地告訴媽媽說:我知道了一座山。

陳氏問他:你知道甚麼山?重八說:明光山。

媽媽又問:在甚麼地方?重八說:在湖邊。

小重八聰明伶俐,一家人都很喜歡他。

小重八的母親是揚州人,讀過私塾,知書識禮。小重八到了六歲,陳氏和朱五四商量,讓他讀書。父親湊夠了半年的學費後,母親把小重八送到附近村莊的一家私塾,每天接送。他在私塾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名賢集》、《神童詩》等。

小重八每天放學回家,陳氏都要求兒子背誦當天的課文給她聽。

於是,小重八就背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寸心不昧,萬法皆明。……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常懷克己心,法度要遵守。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見事知長短,人麵識高低。……”

“……自小多才學,平生誌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小重八讀完半年書,家裏實在拿不出一點錢,他隻好輟學。

重八七歲時,為了生計,朱五四把他送到前村地主劉德家放牛。放牛中,小重八結識了其他放牛放羊和砍柴的小孩。分別是湯和、徐達、周德興、陳德、顧時、耿炳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