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提高工農地位(二)(2 / 2)

“尤其是在趙宋南渡之後,有錢人互相見麵稱員外,老百姓見了有錢人叫員外,天下到處都是員外郎。”

朱高煦知道,在曆史上的宋代,員外大多被用來稱呼富戶,比如人們熟知的玉麒麟盧俊義,便被稱為盧員外。

至於那些中小地主,遠沒有巨商富裕,故而沒有幾個人能買得起員外的官職。

如此一來,宋代的中小地主和員外這一身份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等到了大明洪武年間,這種情況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太祖皇帝重農抑商的政策,讓大明地主們的財產迅速增加。”

蹇義恭聲道:“朝廷效仿宋代,有錢的地主和商人皆可以花錢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造成了員外等同於富人的錯覺。”

“這樣的話,大中地主們便可以通過捐官的方式來買官職。他們當然不可能得到實權,朝廷賜給的多是編外官職。”

“故而,我大明的員外郎就成了一種虛職、閑職,不再與科舉有關。”

朱高煦臉色一變,沉聲道:“太祖年間並沒有捐官的製度,永樂年間父皇陛下更是不曾提過此政令。朕卻是不知,蹇尚書所言的舊製,來自何處?”

蹇義不卑不亢的答道:“前漢武帝時,邊關多事,朝廷國庫開支甚大,用爵位換取糧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決問題,於是便出賣官位,以增加收入,用來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自那以後,曆朝曆代,皆有捐官之政。”

朱高煦聞言,陷入了沉默。

他決定不再追究具體的細節,而是朗聲道:“每個人所從事的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的職業都值得被人尊敬。”

“如此,天下四民才會安分守己地做好本職之事,農民、工匠也才會受人尊敬,不至於農民與工匠也去逐利,棄農工而下海從商。”

“陛下言之有理,臣以為當工匠或做耕田的農夫並不丟人!”

工部尚書宋禮高聲道:“在如今的京城之中,哪怕是普通的剃頭匠,月收入也在十塊到二十塊銀圓之間。相較於舉人出身的八品官吏而言,收入不僅不低,反而更好找婆娘。”

北京城裏,剃頭匠的收入真實情況確實如此。

隻要剃頭匠的技術好,名氣大,將受到來自普通百姓,乃至士子、巨商的更大尊敬。

這種待遇,與京城一些衙門裏的官匠相仿,甚至與七、八品的京官待遇也相差無幾,有事沒事玩一玩古董字畫與名酒、名瓷的收藏。

這些看似隻有通過科舉出身的官員,或下海賺到大錢的巨商才有的待遇,在北京城裏,隻要是有一技之長的有名工匠,一樣可以享受。

朱高煦圖窮匕見道:“朕決定在京郊設立一所技術書院,允許從事技術事務的工匠,申請進入書院進學,專研技藝,學成之後即可得到禮部教諭署頒發的舉人名籍。”

“陛下,臣反對!若這樣的話,誰還會去十年寒窗苦讀考科舉?”

吏部尚書蹇義率先反對道:“很多的年輕人完全可以在學會一技之長,賺到錢之後,再去申請進入技術書院進學,一樣可以拿到舉人出身,從此步入仕途,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