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是知道的,任何一個王朝或國家的建立之初,總是銳意進取,有著蓬勃氣象的,可隨著承平日久,後代君臣必然會心生懈怠,吏治逐漸敗壞,進而滋生腐敗、荒廢軍備,到最後導致民怨沸騰,無力回天。即所謂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天下太平久了,君臣開始懈怠,導致滋生腐敗,接著民怨沸騰,百姓揭竿而起,最後一個王朝被推翻。”
“或者遇到外族入侵,比如宋朝的蒙元與女直,或者後漢末期各地民亂,為了低於外敵或鎮壓民亂,朝廷不得不放權征兵,隨後發展到軍閥割據,接著架空朝廷,最後這個王朝分崩離析。”
朱棣點頭道:“道理上是這樣不錯,我也與你的幾位叔父聊過此事。”
他話鋒一轉,無奈的說道:“至於如何打破這個循環,我與你的幾位叔父,想破了腦袋也沒能想出個所以然。”
“爹,兒子認為,王朝循環的根本原因是財政度支管理的循環,而造成財政度支循環的原因,則是王朝的開支超過了國庫稅收,無法支撐渡過天災人禍及外地入侵所需要的花費。”
朱高煦尋思道。
朱棣皺眉道:“且仔細說說。”
朱高煦道:“曆朝曆代皆以農立國,重農抑商。可見,曆朝的國之根本就是耕田與農民,可種田卻有兩個最大的敵人。”
“一個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旱澇蝗災,加之太平日久,人丁滋生,人口太多,土地兼並,導致百姓吃不上飯,最後揭竿而起。”
“另一個則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南下入侵。”
“而曆朝曆代的帝王,為了解決這兩個最大的敵人,不得不設置文武百官,一邊向百姓收稅來進行水利等建設,增加畝產,一邊整頓軍備,維持邊防,抵禦外敵。”
“當官僚特權之人越來越多,朝廷收到的稅也會越來越少,這將導致國庫空虛。”
“當天災來臨之後,朝廷無力支付賑災糧銀,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
“為了鎮壓民亂,招兵買馬,於是軍費暴增,國庫越發支撐不住。”
“就這樣,國庫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不提高賦稅與克扣軍餉來維持平衡,最終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百姓、士兵與朝廷離心離德,最終導致王朝滅亡!”
朱棣是聰明人,聽到這裏,麵露恍然道:“你的意思是,從充盈國庫入手?”
“是的,在兒子看來,土地兼並導致的貧富不均可以通過製定相關政策加以解決,而氣候變化導致的農業減產也可以通過增加耐寒耐澇耐寒的農作物來進行解決。”
朱高煦頷首道:“加強軍事力量,持續不斷的練兵,改良軍製,才能做到不懼外族入侵。再製定新的典製,整頓吏治,與時俱進的削弱官僚特權階層的腐化速度,從而提高朝廷的行政時效。”
“而這一切,都需要用到錢。因此,兒子認為,大明必須改變重農抑商的國策,推行四民(士農工商)並重並行的新國策!”
朱棣聞言一愣,如遭電擊。
朱高煦的回答,完全超出了他的設想。
如果真這樣去做了,那麼將來的大明,必然會走上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是好是壞,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