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行內查問物品出處是流傳已久的規矩,李誌雖然算不上行家,但是這些最起碼的東西他還是非常清楚的。在老人顫巍巍的放下玉觀音的刹那間,他早已動用自己的作弊器對玉觀音做了初步掃描。
在李誌的眼中這件玉觀音呈現一團強烈的光芒,光團緊密的融合在一起,並沒有破損後粘接的那種條狀間隔或者不規則的黑線。這是物件完整的表現,證明這件物品並不是用來碰瓷的那種一拿就碎的道具。
從玉觀音的光澤程度判斷,這物件應該出自明代前後,大致的推斷玉觀音應該有五百年左右的曆史。當然了,這隻是李誌根據肉眼的判斷得出來的結論,至於是不是真的,還要上手後從物件的包漿、玉的質量以及有無銘文得出確定的結論。
老人家沮喪的歎息一聲,然後才尷尬的說道:“小夥子,這件事本來是不能說的,不過到了現在這個地步,也沒有什麼好丟人的。我祖上在明朝的時候官至封疆大吏,家裏流傳下來兩件物品,到了我這一代家中突遭厄難,隻好出售祖上流傳下的東西換錢救命。”
李誌對老人的說辭不感興趣,畢竟古董行中到處都是這樣的或那樣蹊蹺淒慘的說辭,詢問物件的出處不過是行內的規矩而已。聽完老人的話李誌微微一笑,然後才指著茶幾上的玉觀音問道:“大叔,我可以上上手嗎?”
“你看!你看吧小夥子。”大叔有點拘謹,順手把玉觀音往李誌麵前推了推。
李誌拿出自己帶來的小電筒和放大鏡仔細的查看手中的玉觀音,玉的質地不錯,白中微微泛黃,算得上是上好的羊脂白玉。所謂的羊脂白玉,顧名思義玉的顏色和剛剛宰殺的肥羊脂肪一樣,潔白微黃,讓人愛不釋手。
在手電筒的強光下,白玉細膩的肌肉中含有潔白的顆粒狀結晶,就似一粒呈欲化未化的白米飯狀,這種結晶被行裏人形象的稱為“飯滲”。這是水產白玉的肌理特征之一,這種情況也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這件玉觀音的原料就是上好的籽玉。
籽玉是山料入水後形成的,從昆侖山下玉河中撈取的,“籽玉”細密、溫潤、光澤如脂肪。還有的因長期浸泡在水沙中帶有各色的皮子。“籽玉”優於山料,在白玉中極為珍罕。
另外還有一種白色的玉石羊脂白玉中主要含有透閃石(95%)、陽起石和綠簾石,狀如凝脂,為軟玉的另一類。當然了,這些玉石雖然同樣珍貴,卻無法和真正的和田白玉相比。
整座玉觀音體高五十公分,為常見的淨瓶柳枝的滴水觀音造型。赤足盤坐在蓮坐上,慈眉善目麵容端莊。整體雕刻線條流暢剛勁有力,雖然沒有銘文注明出自誰手,但是從雕工和用料上來看,這件作品處處透著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