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殤情(1 / 3)

母親去世了,村裏的父老鄉親們紛紛伸手,幫助還是個半大孩子的李誌埋葬了母親。讓這個被病痛折磨了多年的年輕老女人,安靜的躺在了丈夫身邊。

李誌淚眼朦朧,掏出身上的全部家當,省吃儉用多年才攢下來的五張大鈔,遞給幫忙埋葬母親的鄰居李大壯,讓他買些酒肉,幫忙答謝為母親處理後事的鄉親。

接過錢,抽出三張塞回李誌手中:“都是鄉裏鄉親老鄰居,誰家有個三災六難的伸手拉一把,這是應該的。買點煙酒讓大家知道你的心意就好。你還小,這個你比我們更需要。早點回家,死的已經死了,我們還得活下去。”大手在李誌肩上一拍,無奈的搖頭離去。

鄉親們幫忙,在父親的墳邊埋葬了母親。農村有合葬的習慣,受盡病痛折磨的老娘,現在靜靜的躺在父親身邊。

跪在父母墳前,李誌再也沒有眼淚,隻是靜靜的跪著,似乎隻有這樣才能釋放心中的悲哀,還能感受到母親深厚的愛。

天,一點點黑去,烏雲遮蓋了太陽。偶爾從烏雲間竄出的閃電強光,照亮李誌蒼白悲傷的臉龐,一個十五歲少年彷徨無助的麵容。

聽說,父母非常恩愛,在村子裏是出了名的夫唱婦隨的榜樣。什麼是恩愛李誌不懂,不過從小就沒有見過父母吵架。

自從十二歲那年父親失足掉下山崖死去,美麗溫柔的母親便日漸消瘦,可是她卻用自己消瘦羸弱的肩膀,為自己的兒子撐起一片充滿愛的天空。

父親死後,母親格外的溺愛李誌。每天背著書包把李誌送到學校後,才匆匆回家種田。看著天色算計,每次都是等兒子一出校門,便給他一個充滿溫馨的笑容。

母親一天天消瘦下去,李誌卻一天天的長大起來。不到四十歲的母親,又黑又瘦,看上去比壯哥五十多歲的媽媽,還要憔悴。

山裏人的生活艱苦,沒有頂梁柱的人家格外的艱難。春種秋收,母親雖然早出晚歸,但是從沒有一次斷過接送兒子上學。

李誌慢慢的長大了,懂得幫母親去田間操勞,靠著自己小男人的力氣,為母親分擔了大部分的體力勞動。

十五歲,李誌第一次忤逆母親,堅決不再去學校讀書。接下母親手中所有的農活,他要靠自己的能力,養活體弱多病積勞成疾的母親。

雖然,母親為李誌的輟學痛苦了很多天,但是倔強的兒子為了讓母親不受操勞,忍受著母親的嘮叨,每天跟著村裏的叔伯上山種地,下河捕魚。撈幾條小魚小蝦,拿到山外換點零用小錢。

李誌雖然不懂種地,可農村長大的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的都是種地的活計,再加上叔伯村民的指點,很快便學的有模有樣,熟絡了耕田種地的把式。

轉眼兩年過去,李誌從一個瘦弱白皙的男孩,長成一個壯實黝黑的男人。母親卻從一個頗有姿色的少婦,變成一位老態龍鍾的老太太。剛到四十一歲的母親,瘦弱不堪,疾病纏身。

李誌千方百計的求醫問藥,卻沒能挽救積勞成疾的老媽。病入膏肓的媽媽看著長成男子漢的李誌,心中略感寬慰。在彌留之際囑咐兒子:“早點找個媳婦,不要挑剔。隻要是能勤儉持家的老實人家就行。”

母親囑咐完兒子,才慈愛的拉著兒子的手,安詳的說道:“兒子,你長大了,我終於可以不用為你擔心,放心的去陪你爸爸了。”說完便閉上眼睛,平靜的死去。

跪在父母墳前,回憶著能記起的點點滴滴。父親的寬厚剛毅,母親的勤勞節儉。雖然山村的日子艱辛,李誌也被父母當作寶貝,挖空心思的滿足李誌不切實際的願望。

還是孩子心態的李誌,實在不能接受這痛失親人的打擊,充滿悲傷的心裏,實在不願意就此離媽媽而去。仿佛隻要轉身離開,媽媽的愛便會從此遠離,永遠失去。

驚天的炸雷不斷地響起,閃電在低垂的雲間蜿蜒扭曲,扭動著耀眼的身子,一頭紮到高聳的山上。冰冷的雨點時疏時密的撒下,落在幹枯的土地上,轉眼消失。

身穿孝服的李誌,慌亂的跑到大樹下。荒山野嶺,枯草新墳他並不害怕,但是漫天金蛇亂舞,這個實在駭人。

閃電不停的落下,大雨傾盆而出。透過茂密的枝葉,帶著冰冷的涼意,灑落在李誌的身上。白色的粗糙的孝服瞬間浸濕,順著腰間的麻繩落地。恐怖的自然力量,讓李誌不由自主把身子靠在身後的參天大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