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山兩水的奧秘(1)(1 / 2)

推背圖的詛咒1:延明山,在江西。

中國最出人才的三大風水寶地,排第一位的是江西的臨川縣,延明山便在這臨川的附近。

雖然此山的海拔不高,山勢也不峻偉險秀,卻是連綿起伏,占地極廣。

改革開放以後,進山道路雖然也修建幾次,但仍有許多山村未能直通大路。

錄家場就是這樣一個山村。

這村子中其實並沒有一家姓錄的,之所以叫這樣的名字,是因為此處雖然是個偏僻之處,卻多出學識超人的秀才、舉人,自古常常有人在考試中奪魁,錄中甲榜封官得祿,所以此處原先被叫做錄甲廠。

但在特殊時期期間,因為要迎合全國的政治運動,這才改名為錄家場。

而村中原先保存完好的祭筆祠、攀魁閣也在那個期間被毀得隻剩殘垣。

錄家場所處的地勢打眼看並不特別,也就是村前有水塘,村後幾座山,和一般山區建村群居的選址沒太大區別。

但隻要仔細看,你就能看出一些不一樣,就是這山村依居的山水非常規整平滑,對稱有序,天然出現這樣的情景不可謂不奇妙。

首先村後正對的是一座圓頂坡嶺,無崖無削,也無枯敗露石。

全被不高的植被覆蓋,就像個綠色毛絨的窩頭。

在這圓頂坡嶺東西兩側稍靠後些,各有一座斜頂峰,所謂斜頂峰,是指頂為半圓,一側稍斜為坡,另一側則顯得陡立一些,是需要手腳並要才能攀上。

奇特的是,從南麵遠看,這兩座峰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不單高矮相等,連山型也極為相近。

而且這兩座山的山體,同樣是綠植覆蓋,無一點枯敗之相。

更為奇妙的是,這兩峰與中間圓頂坡嶺的相夾處各有一道晶瑩喧囂而下,那是兩條對稱而下的溪流,從兩側流下後,環繞過整個村子,再一同彙入到村前水塘中。

當水塘中積聚滿了時,水又會從南側塘沿溢出,流到村南麵麵積不算大的田地中。

再有讓人稱奇的倒不是從山形上可以看出的,而是要從村誌上才能知道,就是此處自有人發現、居住直到現在,那兩條溪流從沒有枯竭斷流過。

俗話說,山裏人靠活的是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

所以這錄家場,除了多出有學問的人外,還是個旱澇保收的福地。

隻要沒有山外的動亂紛擾涉及,總能自給自足保得溫飽。

村誌中也有關於錄家場風水的記載,說是明宣德年,村中一位官至副五品的中樞院正事,衣錦還鄉時帶回來一位風水先生,看了此地風水後,稱此地為風水中的冠戴格,三山成型如官帽,兩溪環流如官帶,為出人頭地、升官高遷之吉相。

所以那時這五品正事才出資修下攀魁閣。

但後來在清嘉慶年間,村中又出了一位正五品的內務府修撰,他在做官前寒窗苦讀時,曾遇到一個遊方道士,這道士告訴他,此地風水為托筆格,三山成型有如筆托架,一方水塘為筆硯,此處應多出飽學之士,就算做官後,也應多做從文治學的職務,這才能仕途平穩。

這正五品的修撰就是聽從了那道士的話,一生官路穩妥,未遇驚險。

老歸田園後,出資修建了祭筆祠,並將這祭筆祠作為村中孩童讀書之所。

而現在依舊生活在這村中的老瞎子,早年間曾靠算命吃過飯。

雖然他的雙眼看不到風水,但當年他剛被他那啞巴義子帶引進村子後,聽完別人對周圍景象的描述,就再也不肯離開這個地方,出錢請人在圓頂坡嶺下搭房而居。

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很簡單:這三座山是個大元寶,這兩邊水是個轉運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