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後的幾天裏,一首詞牌名為水調歌頭的詞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了。
在這個年代,一詩成名的例子還是有不少的,眼下馬上就科舉了,會鑒賞詩詞的民眾們自然認為這是哪個才子準備多年的佳作,準備在科舉之前揚揚名,好得了哪個主考官員的垂青,躍過龍門得個功名官身。
隻不過後麵跟著傳出來的消息就有些奇怪了,這首讓無數士子扼腕讚歎,讓大儒們提筆歎息的巨作,居然是長公主殿下寫的。
民眾們對於長公主殿下的印象還停留在八月初那個浩浩蕩蕩的入城上,民間雖然都在傳聞長公主殿下生的極為美麗,而且氣勢威嚴,但實際上還是和民間有些距離感,比如士子書生們就對李子卿沒什麼感覺,畢竟李子卿從來沒像太子和二皇子那般拋頭露麵,參與朝政過。
直到這首水調歌頭傳了出來,整個國子監和街頭巷尾都在傳唱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後,長安的士子們才對李子卿有了些印象。
中秋一夜,長安的詩會開了不少,而民間有頭腦的商賈也會在每年中秋後將詩會上流傳較廣的詩詞編撰成冊,手抄多本,成榜之後高價售賣,引得文人士子趨之若鶩。
在水調歌頭沒傳出來之前,丙辰中秋詩冊是以國子監一位監生所做七言絕句為榜首,據說其為人謙遜,才華橫溢,是許多長安女子都惦念著的對象,直到中秋後聽聞了水調歌頭,毅然決然站出來發聲,自稱配不上頭名之事,願為水調歌頭之門下走狗,引起了整個長安的一片嘩然。
於是商家們連夜趕工,在詩冊上將榜首改為了水調歌頭,醉香樓的花魁夜夜傳唱,國子監眾人也硬著頭皮稱讚此詞當為大唐開國至此中秋詩詞魁首,李子卿的詩名便真的一夜動了長安。
一首曠世巨作本身就夠具有話題性了,而且還出自宮內最為低調的大唐唯一公主之手,人們的八卦熱情簡直高漲,雖然對於詩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見,但這首詞已然是今年中秋最佳,並且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傳出了長安,一路輻射向了大唐四方。
醉香樓內,今年的兩個花魁輕輕撥弄著琴弦,清靈動人的嗓音緩緩唱起了明月幾時有,而二樓位置最好的包廂裏,二皇子也調侃起了身邊的一位士子:
“這幾日整個長安都在傳唱這水調歌頭,我看文才那首七言絕句也未曾遜色半分,可惜文才主動發聲,倒是成全了這首詞中秋最佳的名頭,可曾有過悔意?”
年輕士子臉上浮現羞愧之色:“二殿下就莫要取笑在下了,這首詞無論遣詞還是立意都是絕佳,在下那首七言詩處處匠氣,實在是愧不能及,何來未曾遜色一說。”
二皇子挑挑眉頭:“那首水調歌頭真有文才所說這般絕妙?”
“妙不可言!”年輕士子絲毫沒有猶豫,“隻上半闕便可流傳千古了,更何況還有立意更高的下半闕。”
二皇子眼中掠過一絲訝然:“我可是個粗人,隻會帶兵打仗,卻是不太懂這些詩詞歌賦,不過文才本就是今年科舉呼聲最高的狀元人選之一,都這麼說了,那我也是對寫了此詞的皇妹有些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