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應天所有的大臣都接到了通知,明日大朝!
他們知道,朱元璋這是給自己的皇孫長臉,也是用自己的皇孫向天下宣告,大明後繼有人!
第二天一大早,眾臣來到奉天殿。
朱元璋踏著晨光,龍行虎步走入大殿,在他身後,是離開京城大半年的吳王朱允熥!
眾人見狀,心中頓時有些錯愕,難道真要傳位給朱允熥?
此時,站在群臣之中的朱允炆,雙手緊握,指甲陷入肉裏都沒有絲毫疼痛的感覺。
寧羽扶著朱元璋坐到龍椅上,對著朱元璋深施一禮,轉身準備回大殿。
畢竟他現在還是吳王,不是皇儲,就算他是皇儲,也不能就這麼站在朱元璋身邊。
皇儲聽政是有規矩的,這也是朱元璋自己定下的規矩,那就是皇儲聽政,是站在禦書案旁的。
“不用那麼麻煩了,宣旨吧!”朱元璋一把拉住想要離開的寧羽說道。
此時,一個禮部官員從宦官手中接過一道明黃的聖旨,打開聖旨大體掃了一遍,雖然隻是大體一掃,裏邊的內容已經讓禮部官員冒出一身冷汗了。
他難以置信地轉身看向朱元璋,在朱元璋犀利的目光下,他才確定自己沒有看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本淮右布衣,幼年遭逢蒙元暴政,父母兄長亡於饑餓,姊妹兄弟離散分別,無奈之下,依然投身反元大軍,得上天眷顧,驅逐韃虜恢複漢家江山。
自朕登基以來,夙夜朝務,不敢有絲毫懈怠,然上天不眷,故太子先於薨逝,致使朝中無長君坐鎮,道路風傳,別有居心之人更是蠢蠢欲動。
或覬覦皇權,或預謀投機,致使朝中政務不修,百姓深受其害。
幸得皇孫朱允熥,政通仁達,日表英奇,天資粹美,文武兼備,他日課成大統,必能繼往開來,成就一番偉業,謹告天地、宗廟,冊封吳王朱允熥為皇太孫,欽此!”
雖然很多人都已經猜到了,但是誰也沒想到,朱元璋會這麼著急冊封。
不過也好,當然這是大部分官員的想法,誰做皇儲不重要,重要的是名分早定,這樣也省的大家胡猜亂想。
就在此時,禮部官員並沒有退下,而是將聖旨展開,繼續念到。
這下眾人有點不知所措了,這是什麼節奏,上一道旨意已經宣讀完畢了,怎麼後邊還有內容?
聖旨不是不可以同時寫幾件事,但是剛剛明明已經‘欽此’了,這怎麼又來了。
“令有皇太孫朱允熥,幹練通達,特設座於禦書案,朝堂聽政議政,今後朝野奏疏,一概交由皇太孫朱允熥處置,朕從旁協助,皇太孫朱允熥入駐禦書房署理朝政。
另有中山王幼女徐妙錦,賢良淑德,可為良配,今日冊封為太子正妃,司天監擇良辰吉日,行六禮。
另有皇四子朱棣,勇武冠軍,自請帶兵西征,討伐不臣之國,以衛大明邊疆,欽此!”禮部官員說完之後,緩緩收攏聖旨。
自此,寧羽就過上了每天處理朝務的苦逼日子,朱元璋好像對寧羽十分放心,自從冊封他為皇太孫之後,徹底做起了甩手掌櫃。
除非是寧羽拿不準的事,否則他絕對不摻和,朝臣們一開始還有些不適應,畢竟寧羽和朱元璋兩人的性格簡直大相徑庭。
朱元璋以超人的精力,將朝堂大小事務全都抓在手裏不同,寧羽在主政後第一件事,就是設立內閣,內閣總領朝務,凡是奏折,先由內閣進行初審。
內閣將自己的處理意見寫在藍色紙條上,貼附在奏折後邊,寧羽則對內閣貼藍進行批複。
內閣設置九人,首輔一人,次輔二人,其餘六人為輔臣,將朝中大小事務全都分散開來,除首輔總覽全局外,其餘輔臣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