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0年,大唐大順元年,仲春之末。
唐僖宗李儼暴亡,壽王李曄即位已二年,即唐昭宗。
此時的中原大地上藩鎮四起,群雄逐鹿。
就在今年,李克用打下了邢州。
楊行密為寧國軍節度使。
朱全忠兼領宣義軍節度使,又以魏博鎮羅弘信不允假道,攻之。
其他大小藩鎮也是互相攻伐,肆意兼並,大唐朝廷完全無力管束,眼見著國勢日衰。
河西之地雖遠離中原數千裏,依然不能獨身於世外。
異族紛起,胡帳林立,彼此廝殺攻伐,苦難甚於中原多矣。
歸義軍牙城敦煌,如今雖然春寒料峭,但畢竟已是草木春發之時,山川河穀中青草也已抽出肥嫩甜美的嫩芽。
就是那湖河泉澤之處也是冰雪消融,露出來了潺潺的流水,忍饑挨餓了一冬天的飛禽走獸在其中奔走嬉戲。
敦煌城周圍遍布群山沙漠,其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麵是沙漠與蒲昌海相連,北麵是萬頃戈壁與漠北草原相望。
敦煌城西南,甘泉水早已解凍,正如一條巨龍般從西南祁連山間奔湧而出,沿途形成了一片片的大小不一的綠洲。
甘泉水流經壽昌縣,繞過鳴沙山,一路向東北,遇敦煌城後改變流向,繞城而過折向了北方,最後消失在了戈壁之中。
敦煌城外,遍布著一條條人工開鑿的水渠,而最早的水渠從漢代就開始修建了。
從西南角的都鄉渠、宜秋渠開始,樹枝分叉狀向東北,一路引著甘泉水流過千渠、北府渠等大小數十條水渠,滋養著敦煌綠洲內遍地的田地果園和草場。
甘泉水的盡頭流入了北麵戈壁中,沿途留下了一串串珍珠般的曲澤、興胡澤和井澤等數個湖泊沼澤。
這些湖澤草甸水草豐茂,是歸義軍最適宜放牧的草場。
敦煌城周長數十裏,裏外三層,依次分為內城、羅城和羊馬城。
城外以孟授渠和武都渠為護城河,護城河內為羊馬城,以六尺高的土牆為欄。
此時羊馬城中就圈養著過冬的牛、羊、駱駝和馬匹,這些都是私人牧養的牲畜。
它們一群群地擠在一起互相取暖,艱難地熬過了敦煌寒冷的冬天,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春暖花開,青草遍野。
而官府的牲畜自然更由避風的城內官馬院來豢養,還有牧子悉心照料,身披毛氈,水草充足,不虞饑寒。
夯土砌成的城牆有數丈高,寬則有丈餘,其內為羅城,遍布著院落民居,果園菜地,集市驛館,寺院廟宇,以及駐紮著州軍的北大營和毬場。
最內一層就是內城,也叫牙城,就坐落在羅城內的西南,四角矗立著鼓角戎樓,有披甲衛士聞警擊鼓、吹角警戒。歸義軍使府、軍事院、州院、牙院、孔目院、武庫、官學校、牢城等官衙公署皆陳列於內城中。
今年寒食和清明節緊挨著,歸義軍使府及一眾官員休沐三日。
今日是唐代小長假第一日。
雖然亂世求活,時局艱危,終究擋不住樂觀進取的沙州百姓過好每一個節日的熱情。
沙州郊外的園囿和田野泉澤中遊人如織,人們扶老攜幼爭相出門踏青掃墓祭祖。
平民百姓就簡單地鋪了氈墊子在草地上,擺著幾樣麵點吃食給孩子們解饞,大人則拿麵腸和酒水祭拜祖宗,清掃陵墓。
大族世家的男孩子們騎馬,射獵,調戲著沿途的仕女貴婦。
女眷們踏春則要複雜得多,幾案墩床,美食佳肴,樣樣齊備,四麵圍了錦緞五彩幛子,依然擋不住她們的珠釵高髻,花鈿麵厭和輕羅旖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