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佳視再起】(3 / 3)

這個結果,不光是盧國沾的節目推廣做得好,如果是以前那種枯燥的教育節目,即便是nong出大獎的噱頭,那是沒人看的,十個有八個都會看個幾分鍾就換台或者睡著。

之所以能起到效果,乃是因為王梓鈞的名氣和信譽擺在那裏,王梓鈞做出的電影、歌曲和小說,甚至是那首引起小轟動的詩歌,都從來沒讓人失望過。

特別是《新白娘子傳奇》和《上海灘》,以前許多普通觀眾都隻注意主演,而不注意導演,佳視的宣傳一打出這兩部電視劇的導演要錄《百家講壇》,立即給這些普通觀眾吃了顆定心丸。

在許多人眼裏,王梓鈞做的東西,就是質量的保證。

還有一些觀眾,那就是純粹為了看王梓鈞或者看《三國》而來。前者是王梓鈞的鐵杆粉絲,後者是三國的鐵杆粉絲。這兩種人,隻要是跟王梓鈞或者跟三國沾上邊的節目,他們都會來關注。隨著廣告和觀眾的口口相傳,這個群體就如滾雪球一般強大。

那些和佳視簽訂了合同的廣告商又是高興又是痛苦,高興的是節目收視率越高,他們的廣告效果越好,痛苦的卻是當初簽的是按收視率高低來收費。如今《百家講壇》的收視率越來越高,他們出的廣告費也就越來越多。早知道當初還不如直接答應佳視提出來的價碼,現在《百家講壇》的收視率換算下來,已經比電視劇節目廣告費都高了。

與此同時,佳視的第二個新節目《職場風雲》也在周五晚上開播。這個節目顯然沒《百家講壇》那麼火,但在特殊群體裏卻備受關注。特別是一個跑龍套,每個月隻能賺到一千塊的龍虎武師,在《職場風雲》裏麵獲得台灣王氏娛樂經紀公司青睞,當場與**簽訂藝人合同後,報名的電話就突然多起來。

接下來幾期,不斷有底層人士和剛畢業的職中生找到好工作,雖然隻是試用,但依然引得無數人眼紅。

這幾年香港的工作越來越難找,失業人口也增多,《職場風雲》簡直就像是無業人員的救星一樣。即便是這些無業人員本人不想來,他們的親戚朋友也會慫恿他們來,甚至是直接幫其報名。

一千個報名的人裏,也就隻有那麼兩三個能夠獲得資格參加節目錄製,而參加節目後,又隻有一兩個能獲得工作,而獲得好工作的隻有一個,甚至是一個都沒有。

幾率很小,比自己找工作的幾率都還小,但架不住有幸運兒的例子,觀眾的報名熱情依舊高漲不已。許多人自己沒有機會找到好工作,但是看到電視裏和自己能力差不多,學曆差不多的人找到了好工作,那種感覺是很美妙的,就像電視裏那個人是自己一樣,會下意識地給自己希望。

對於佳視的這兩個新節目,《明報》直接在教育版huā了兩個版麵來做出評論。看清楚,是教育版,不是娛樂版。而且是金老爺子親自執筆。

去年金庸19歲的大兒子自殺身亡,金庸身受打擊,之後一直銷聲匿跡。

有關金庸大兒子自殺的傳聞很多,一種是說金少俠年紀輕輕了悟佛法,覺得此身無戀,然後自殺了。一種是說金少俠被nv朋友拋棄,想不開自殺了。還有一種是說法是,金庸有了婚外情,想跟朱枚離婚另娶,金少俠為母親抗爭,以死明誌。

對於最後一種說法,後來估計是為給金庸麵子,換成了金少俠先自殺,金庸失魂落魄中遇到了溫柔的酒店服務生林樂怡,兩人暗生情愫。

反正,金少俠自殺的時間,正好跟金庸搞婚外情的時間差不多。到底是誰前誰後,這就隻有當事人才知道了。

反正最後的結局是,大兒子自殺了,共患難的發妻朱枚孤苦後半生,連死的時候身邊都沒人陪著,是護士幫忙拿的死亡證。而金庸有了小嬌妻,被金庸mi稱為小龍nv的林樂怡從一個酒店服務生一下子變成了社會名流。

去年金庸大兒子自殺的時候,王梓鈞正在賭船上拍《賭神》,直到回台灣的時候才得知消息,也隻能掛一個電話過去慰問。

(其實幫金庸圓謊的人,有一個很大的漏dong。那就是林樂怡與金庸認識的時候才16歲,按時間推算應該是1969年,也就是說金庸和林樂怡的地下情最長可能持續了7年之久,在大兒子自殺後才暴lu於大眾。)

反正不管怎樣,本該在悲痛中,又或者在跟老婆鬧離婚的金庸,突然跑出來寫了一篇評論。

“七日前,我在家中埋首卷堆,以解心中憂煩。忽接梁羽生電話,我問何事,梁兄問我,佳視之《百家講壇》可曾看?我答曰,未曾。梁兄告我,此節目可看,小友王梓鈞力作也。

我初看《百家講壇》乃是6日周末,王小友正講到《真假曹cào》,令我感悟頗多。曹cào乃千古jiān雄,此已有定論。然王小友曰:cào乃可愛之jiān雄。細究曹cào之xing格,得出諸多矛盾之複雜人xing。

由古思今,今人亦然也。同一人,不同時日,不同地點,其所思所想不一,然諸多行為,皆真xing情也。人因時異,徒呼奈何……”

前麵扯了luàn七八糟一大段,看得看報紙的人滿頭霧水,不知道這剛死了兒子的金庸又在發什麼神經。不過王梓鈞拿到報紙之後,一看就明白了,估計是金庸有感而發,下意識為自己的移情別戀開脫。

別人之所以看不明白,乃是因為去年金庸長子去世是在美國,消息傳到香港時,又正值《賭神》上映,香港這邊沒鬧出的動靜並不是太大,而且金庸的婚外戀此時還沒傳出來。

金庸囉嗦了一大堆才說到正題:

“三國我亦曾讀之,古今評述者甚多。《王梓鈞說三國》中,王小友之觀點頗為新穎,條列陳述,邏輯推理,尋典舉證,蓋西方史家科學之方法也。我與王小友雖有觀點而不同者,但亦欣然受之。

我聞佳視教育節目凋敝,陷入不敷出之窘境。王小友毅然接之,勇氣可嘉。今觀之,彼早已xiong有成竹。中國之曆史,西方之科學,民間之俚語,三者溶為一體,自可吸引觀眾。此為一創新,佳視走出困境已成定局。

而《職場風雲》,此節目則於民生有益,當鼓勵之。我聞有斥責者,不知此君所思為何……”

金庸的評論之後,則是《明報》的其他評論員的文章,重點講的是教育節目的改革,說此改革在全世界的電視節目中,也屬於先鋒之作,可以說是百般讚賞。

與《明報》的這幾篇評論不同,也有大唱反調的。

一種是對曆史有研究的人,說王梓鈞的講課漏dong百出,簡直是誤人子弟。

還有一種說佳視的教育節目做得太出格,《百家講壇》成了說書的舞台,《職場風雲》就是替企業做招聘的節目。這些都跟教育台的初衷不符,佳視已經違規了。

後一種的批評更加猛烈,甚至直接投訴到廣播電視發展小組那裏,要求佳視限期整改,否則就收回電視牌照。

用膝蓋想都知道後一種是誰在暗中使力,不外乎麗的電視台和tv

。他們看到佳視的節目收視率大漲,自然是如臨大敵,一邊在媒體上大加抨擊,一邊不停地寫信投訴佳視違規。

佳視也不示弱,開始寫各種文章進行反駁。

你說《百家講壇》是說書?有這麼說書的嗎?這是曆史人物評論,是在講曆史,而不是在講小說。

你說《職場風雲》是在幫企業做招聘?那我問你教育跟找工作有沒有關係,你隻讀書不吃飯啊,我們這是方便大家的教育學以致用。怎麼就不是教育節目了?

報紙上打嘴仗打得厲害,廣播發展小組那邊的一群鬼佬也在討論。討論了半天,最後不了了之,說違規,佳視似乎也違了歸,說不違規,人家跟教育沾了邊。最後討論的結果,就是再看看情況,隻要不是佳視nong得太離譜,那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就在外界爭論不休的時候,佳視趁熱打鐵,在每個星期四播出了第三檔新節目《人與自然》。如果說《百家講壇》講的是人文科學知識,《職場風雲》是實用謀生技能,那《人與自然》就是大自然的奧秘。開闊了大家的眼界,教會了許多有關動物和自然界的知識,這是當之無愧的教育節目。

這片子真的很難找,林旭華作為材料搜集經理,把他殺了也nong不來。

能買到這片子,還多虧了詹姆斯.布朗這個老家夥幫忙。他本身就在非洲呆了三年,加上他的人脈麵子都很廣,直接從

c給nong來了一套非洲係列。

佳視要huā巨資引進,

c也樂得賺錢,大家皆大歡喜。

七十年代的香港不是很發達,大多數的香港人都沒機會出去旅遊看看。《人與自然》一播出,那廣袤壯闊的非洲大草原,成群的獅子、大象、犀牛,還有奇妙的動物生存和氣候變化,立即就受到廣大觀眾的歡飲。

就這樣,佳視從周四到周末的節目收視率節節攀升,廣告收入大漲,一掃去年的疲態,教育節目從一個包袱變成了招牌。

許多知識分子覺得佳視的節目有品位、有內涵,值得一看,普通觀眾也覺得佳視的節目貼合大眾,很好看。

無線電視台和麗的電視台高層震動,告佳視違規又不成功,隻得組織人手研究佳視成功的秘訣,然後開始山寨跟風。

這樣做無異於東施效顰,無線電視台和麗的電視台本就是以娛樂為主,把娛樂節目換成科學教育節目,這不是丟己之長的糊塗做法嗎?

研究來研究去,就覺得《職場風雲》可以借鑒,於是紛紛辦起了求職節目。

而原本從佳視撤出去的股東傻眼了,他們當初惹不得全都賣出去的垃圾股份,現在居然成了下金蛋的ji。可惜,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