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日本軍隊在常德城附近行軍搜索,肆意殺害無辜平民的時候,導演逼真寫實到殘酷的手法讓安吉拉低聲罵道:“該死的納?粹!”
一群中國平民躲進蘆葦叢裏,探路的日軍就在他們身邊走過,而緊張的音樂和逼真的麵部表情特寫,讓安吉拉為之緊張。
不止是安吉拉,隻要在認真觀影的任何人,都不由得為那些平民捏一把汗,當看到其中一個嬰兒要張嘴啼哭的時候,更有人緊張得驚叫出聲來
一隻滿是泥垢與皺紋的大手掩在嬰兒口鼻上,嬰兒的母親將自己孩子死死地抱在懷裏,等到所有的日軍過去,平民終於躲過一劫,觀影的人也都鬆了口氣。
不過他們很快都沉默下來,嬰兒的母親把手拿開,突然痛哭的低聲哭泣~~嬰兒早已窒息死去多時。
“轟!”
觀影人心情還來不及沉重,突然就是漫天飛射的炮彈。此時就連好萊塢都沒有這麼逼真的戰爭畫麵,那些作為評委的資深媒體人和影評人都震在那裏,早已拋棄了什麼藝術性,被它那真實的畫麵所吸引。
“哦,導演是個瘋子,這得多少炸?藥啊!”有人吃驚道。
“我感覺我好像上了戰場!”
“我確認這是場戰爭!”
“轟!”
一個炮彈落到戰壕的士兵身上,士兵的身體四分五裂,血肉飛灑,一直殘缺的手臂飛向鏡頭。
“不,太血腥了。“有女性喊道。
港台的影迷在看《喋血孤城》時,是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對日本軍充滿著仇恨,因此很容易被挑起情緒。
而這些歐美觀眾看影片時,雖然被導演帶入中**人一方,但是感受卻沒港台觀眾那麼深,僅僅是站在弱者的天然角度,希望弱者能戰勝強者而已。
王梓鈞一次又一次地安排著血腥的戰鬥場麵,讓他們有些不忍目睹,震撼的同時甚至有些心情煩緩除了變?態之外,沒人喜歡看屠?殺,即便是影片中的弱者在城門戰時屠?殺強者。
當日軍將領放棄化學武器,堅持組織敢死隊衝鋒時,也獲得了不少觀影人的敬意。而那個影片開始說準備戰爭結束回日本辦畫展的年輕軍官在肉搏戰中死時,王梓鈞給了他一個痛苦的慢鏡頭特寫,他那微張的嘴巴,似乎是想說些什麼。
從這裏,亞洲觀眾看到的是報仇的喜悅,而西方觀眾讀出的卻是導演的反戰思想。
從開始的同情弱者中**隊和平民,到中途的平視雙方、反對戰爭,直到日軍使用化學武器,英勇的軍人無奈地死亡,這些觀眾心中的天平再次傾向於中**隊。
接著便是英雄主義式的發泄,然後是主角死亡,英雄隕落,突圍戰時,一群傷兵又成了英雄,和敵人廝殺啃咬。
許多人感到很費解,很詫異,因為按照他們的思維,仗打成這個樣子,中國方即便投降了,也是最英勇的戰士。可是他們居然用傷兵來斷後~這是違背人道主義精神的。
但他們心裏的感覺又怪怪的,中國文化中那種“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正透過電影人物裏的一言一行在感染著他們。
戰爭結束,留下一片浪跡的廢墟城池。
當女主角抱著孩子仰視那塊戰爭紀?念碑時,心頭沉重的觀眾和評委終於自發地鼓起掌來,再沒有了開始時對華語電影那種輕視。
亞洲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很多,所以他們看完影片都很激動,為**戰勝日本而高興;不過換一個角度的西方觀眾,看了之後心情卻有些沉重難過。
“這是一部難以言說的電影。”安吉拉心裏想到,她看看周圍,居然隻剩下她一個記者,其他人早在電影開始前就離開了。或許他們認為到別處去采訪名導演比在這裏浪費時間更有意義。
“我要獨家報道。“安吉拉焦急地等著評委打分,然後去尋找這部電影的導演。
而評委那邊則是嗡嗡作響,顯然這部電影帶給了他們巨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