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道士(1 / 2)

周元十五年,正值中秋佳節海津城內熱鬧非凡,整座城市都顯得喜氣洋洋,八街九陌遊逛的人群比肩疊跡。琳琅滿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吆喝。給這個團圓的節日又增添了些許的喜慶。各式各樣的商鋪也都披紅掛彩,招攬遊客的手段也是層出不窮。裕盛閣酒水免費,天玉樓就買一贈一,反正最後一算賬,沒有一家賠的,都賺得盆滿鍋滿。

位於海津城西的王家,卻顯得和這佳節格格不入,門可羅雀不說就連昔日的大紅燈籠也換上了沉寂的白色。醒目的“奠”字好像解釋了原因。這王家家主王德章乃是海津城總督,王家的祖先百年前出自八大門派的真武殿。隨後跟隨大周王朝太祖武皇帝平定天下。這海津城原本是前朝都城,但是出於海津之地水氣太重,最終放棄定都的想法。

門外三三兩兩的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著:“王家這是怎麼了,家裏有人故去了?那也不至於這樣冷清呀。按平時王家的門檻都被蹬破了”“你還不知道?王家老太爺王德章死了,據說是昨日子時。”“那也不應該呀,按照王家在海津城的地位,也不該沒人來拜祭呀。”“這事咱哪知道,不定得罪哪路神仙了,閻王叫你三更死,哪個敢留到五更呀”

王家祖宅內白衣縞素,祖室院內一口猩紅的檀木棺材刺眼且醒目。

一個中年人佇立在棺材左側,此人身高九尺,昂藏巍峨背脊挺立,如劍如槍。用極其冷靜低沉的聲音向旁邊的男子說到“你說老爺子這事咱們該怎麼辦?”說話的正是大周千廷尉王林,也是王德章的大兒子。王林雖然脾氣火爆,可對家人卻十分包容和寬帶,哪怕是對待下人,也不見他發過脾氣,雖長得凶神惡煞,其實是菩薩心腸。

這時旁邊瘦弱的男子達聲到:“我清楚我明白,我也咽不下這口氣。但是父親臨終前吩咐咱哥倆了,你我還需按照父親的遺願去辦理後事,畢竟整個家族諾大家業,都需要咱們哥倆打理,至於宮中就按老爺子的意思去說,舊疾複發。我昨日以上奏,估摸著一兩天就該下來旨意了。這階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搭話的正是王家二兒子王瑾,不像王林身體強壯孔武有力,王瑾身形消瘦身體孱弱單薄,一點也不像個練家子,看上去就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可目光卻炯炯有神。

家中下人經常背地裏議論到:王家二爺書讀得多,教育孩子道理講的多,操心操的多。久而久之大家就給王瑾取了個王三多的別稱。後來一個廚子醉酒當著王瑾的麵喊了聲王三多,嚇得大家都瞠目結舌。據說當時二爺一點也不生氣,讓廚子解釋一下什麼意思。弄明白其中含義的二爺露出了為數不多的笑容。雖然第二天廚子就被請離了王府,但二爺特意給了他豐厚的安置費。規矩就是規矩,人情就是人情。

“晨兒怎麼樣了?還是昏迷不醒嗎?”

“嗯找了所有郎中,也用了很多鎮神驅邪的藥,還是不見好轉。真的應了當時預言。本想著是他順口胡說、哎。。。。”二爺長歎一聲,臉上少有的愁雲慘霧。

這王家雖說是風光無限,被平常人家羨慕。可到了王林和王瑾這一代家中子嗣卻稀少,起初二人也都年輕,想著要孩子也不著急,先建功立業,之後再要也不遲,可這一拖就拖了十年。期間王德章也著急,心想著那些老兄弟都當爺爺了,我這八字還沒一撇呢,於是天天催促王林王瑾。

倆兒子也孝順,便一口承諾。可誰知這想要的時候,不管怎麼努力,兩位夫人卻怎麼都懷不上。眼見就到而立之年,膝下卻無子嗣,這傳出去免不了被外人詬病。顧忌顏麵也好,傳承香火也罷。兄弟倆也開始求醫問藥,求神拜佛了。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一天府外來了個老道士,不管說什麼都要見王家二爺。這老道破衣爛衫,披散著頭發,跟要飯的叫花子無異,唯一不同的,也就是手裏缺個破碗了。

王家什麼地位,二爺是你想見就能見的了得?門房的下人壓根也沒去通報,直接告訴老道“要是化緣求齋,你在這等著我去給你拿,二爺比較忙可能沒有時間跟你會麵。”。大宅大戶麵對這樣的事情也司空見慣了。王德章本人也尊佛重道,跟管家吩咐過,有和尚老道路過化緣一定要給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