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席兄想的周到,這點確實值得注意,不過……”邱言的意識一動,分化一縷心念入了文網,在席慕遠身邊凝結出身形,“文網的本意,是要促進人道發展,加快學識、知識的傳播,旁人從文網中有所得,起先也隻是記憶,隻有這些記憶轉化成了感悟,才能用來交換更新的知識,我又怎麼會怕旁人學的多?隻怕他們不學。”
“哦?”席慕遠聞言,聽出一點端倪,“如此說來,得了文網中的學識記憶,隻要加以理解,就可以再次交換,但這樣一來,豈非難以充實此網?我剛才亦將所學消耗不少,大致能看得出來,此網積累其實源自邱兄,旁人若是不能不斷充實,終究要有盡時。”
“心得感悟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想要將之變成自己的東西,就要用心思索,反複嚐試,就要調動自身的學識和悟性,又或幹脆用踐行之法來印證,隻有這樣方能真正感悟,其實就是知行之道的運用,隻有自身的感悟才能用以交換網中學識,單純的記憶是無用的。”邱言聞言,略有感慨的說著。
在他的意識中,四座書架流轉,這四部書架本是他的神通根基之一,而今則構成人文之網的內容源頭。
人文之網的結構,取自神靈之法,而維持之能,則參考了心魔的五蘊變化,至於具體的內容和積累,便來自於血肉身的經曆,以及信民和被心魔沾染之人的記憶。
來源廣泛,為數眾多,但終究是有限的。
“學海無涯,但一人所學終究有著極限的,就算是神靈,坐擁信民之念,也要局限於方寸池中,這也是人道傳承的桎梏所在,很多人要耗費半生,或更多時間治學,在這個過程中,隻有少數人能對人道發揮促進之能,如果縮短這個時間,必會產生深遠影響,至於文網中的積累……”
說到這裏,邱言笑道:“若隻有一人、兩人念入文網,積累自然稀薄,入不敷出,可日後若是千人萬人、乃至大瑞的工匠、農人、百姓,都能傳念其中,又會是何等景象?”
其實,還有些事情,他沒有說出來,如今的邱言已經在思索,如何將血獄之地的文網鏈接過來,一旦兩方相合,不光血獄之地的幾千名大儒、宗師能脫離肉體禁錮,將思想傳播出去,對東華人道而言也是次絕佳機遇,不亞於中古時期百家爭鳴的景象!
為此,邱言必須先搞清士林、以及行伍世界,是如何與大瑞連接在一起的,從他的親身經曆來看,這兩個地方不隻和東華有著聯係,和其他的部洲同樣有著關聯,是運用了某種方法,貫穿在個個部洲之間。
“如今,雖能借助士林,暫時聯係兩邊文網,可這種方法終究不夠穩妥,所以要盡快搞清楚士林、行伍這等精神世界,與各個部洲聯係的關鍵所在,最好借鑒出來,運用到人文之網上,才能完成最基本的架構,為將來在星空中傳播,打好基礎。”
這邊,邱言還在思考,那邊,又感悟了些許經義心得的席慕遠卻感慨起來:“邱兄還真是慷慨,看樣子是將自身所學,盡可能的都拿出來了,席某限於自身學識,所探不過十之一二。”
邱言的學識、記憶,源自三身,論總量與素質都超過席慕遠,就算全部敞開讓人去學習,也要花費很久時間,而在文網之中,要用自身感悟作為交換,才能得到反饋,本身積累就不如邱言的人,如能夠得窺全豹?
“席兄不妨多多探究,這人文之網深處,其實別有洞天。”邱言則是指了指水霧深處。
二人聯袂而去。
………………
且不說邱言與席慕遠遨遊文網,卻說另一邊。
那劍南道中,蜀地第一高山,金頂山。
其山山頂忽然光芒一閃,泛起虛空漣漪,一座銅爐當空落下。
就聽“轟隆”一聲,整座山峰搖晃起來。
這金頂山本就高聳入雲,最高處與雲層齊平,古人曾有詩雲“山與天齊”,現在這麼一晃,就像通天柱般攪動了雲層,蕩漾起一片罡風!
下一刻,山體之中,便響起一聲聲嗬斥,一連串的劍芒自山中飛出,呼呼啦啦的,直指山峰上的那座銅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