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等陣勢,莫非是立刻就有邱言封賞?”
“不等著戰事結束,大封群臣的時候,再給邱言封賞麼?”
“親王宣讀,這可是不小的殊榮,也不知邱言能否承受。”
“將領節的名頭,直接給了這邱言,大概也能看出聖上的心思了。”
“不知會是個什麼樣的結果。”
……
在這各種心思中,李鐸將一份聖旨讀到最後,說的乃是出使三水、結下盟約的事情跟著就是一連串的讚譽,顯然是封賞官職的前奏了。
群臣這才意識到,這道聖旨裏麵,並沒有提及戰功!
不過,卻沒有人會認為,這是李坤要捫了邱言的戰功,而是要將戰功分出去,等戰事結束再行封賞,眼前要與邱言的,是與戰功無關的功績!
如此一來,滿朝文武立刻就明白了李坤的目的——
“這次隻是前奏,日後還有軍功?這是要文武之功兩分,給邱言封賞兩次?”
這麼一想,立刻有人感到不妥,如果隻是封賞一次,讓親王出來讀詔,雖說有些超格,也不見得過分,畢竟邱言的功勞擺在那裏,說是不世之功也不為過。
但若將戰功剔除出去,就顯得有些單薄了。
隻是,宣旨的時候,他們縱然有著意見,也是不能出聲反駁的。
另一邊,宣召的定王李鐸麵色越發凝重,讀完對邱言編撰二部典籍的稱讚後,終於到了切實之處——
“……朕思及古之賢人,何嚐有愛四千戶不以慰子弟的?有功不賞,雖堯、舜不能為治,今邱卿有功於社稷萬世,闡聖人之語,全教化之道,乃人文重事也,亦當有所進益……”
這“人文重事”一詞一出,不光殿中百官麵色微變,連垂首立於陛前的邱言,都是心頭一跳,感到氣運急速翻滾,陰靈內心火猛然一變!
“……授邱言為翰林學士!”
此言一出,殿上登時人心翻滾,便有禮製鎮壓,也有些即將沸騰的趨勢!
翰林學士這個職位,為翰林院之首,正五品!
邱言原本“翰林院修撰”是從六品,這下是跳過了正六品和從五品,直接得了正五品的職位,而其步入官場才不過一年光景!
一年時間,就在京城中樞連跳三級,速度堪稱驚人,但考慮到邱言如今的影響力,倒也不算意外,隻是這個職位太過敏感。
從名字上來看,翰林學士與邱言正在任職的翰林院關係不淺,實際上,翰林學士正是翰林院長官,隻是一般這個職位都是兼稱。
如那田遊青,就曾兼任過一段時間的翰林學士,由此也能想象,這翰林學士都是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掌管翰林院的,那翰林院中真正做主的,還是從五品的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也就是邱言之前見過的韓變、楊涉。
不過,這並不代表著翰林學士就是空銜,因為這個官職的職能,並非隻局限於翰林院中,還衍生於外,包括了經筵、論撰、起草詔書等等。
這些職能,看似簡單,好像隻是私人顧問之流,但這個“私人”卻不是其他什麼人,而是當今皇帝!
皇帝的一個念頭,就可能在王朝中掀起風浪,其人言行沒有小事。
翰林學士作為天子近臣,能經手詔書,即便無法更改,但可以提前得知,本身就是優勢,更不要說,借著近水樓台的機會,很容易影響到天子的思路,如那經筵之事,就可以將自家學說,灌輸給皇帝、儲君。
可以說,這一職位的權勢,非直接體現在的權力方麵,而是在於文化、學說的影響上,當然,在政|策方麵也能有些先機。
這麼一個職位,曆來都是新舊兩黨爭奪的焦點,兩黨往往輪流當值,今日卻被賞給了邱言,自是讓人心頭念動。
如今,有關邱言的情報,也已經被不少人得知,不少官員知道,其人與舊黨有著淵源,但和新黨也有關聯,是個微妙人物。
“這個職位給的有些突然,但靠著鑄就人道典籍,得了個正五品的官職,也不算過分……”
正當不少大臣盤算得失、思慮今後風向的時候,那李鐸的話並未停下,在說了一段勉勵之詞後,又道:“加邱言樞密都承旨一職!”
此言一出,大殿上登時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