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典籍,是“製”與“事”之外的第三本,整體模糊,如今跳出,沒有顯露形態,隻在邱言頭頂旋轉,周圍的兵卒、郎中,感到心頭一跳,莫名生出一股壓力,但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發現。
倒是帳外回行的施公一行,都有所感,轉頭朝那頂帳篷一看,表情各異。
末了,這位太祖將領搖搖頭道:“算了,不必多言,先離開吧,留在這裏也是無用。”
這話一說,縱然楊眾等人有心入帳一觀,也不好提出,隻能隨行離開。
帳子裏麵,邱言立於老凱身前,神情肅穆的盯著手上書冊。
冊子上寫著字、繪著圖,字歪歪扭扭的,在讀書人眼中,可以說是根本拿不出手,而那圖更是線條混亂,隻能看出一點大概。
這字與圖單獨拿出來的話,都很難讓人看明白,不過二者放在一起,彼此參照,就另當別論了。
離得近的郎中與幾名傷兵,目光一轉,一樣能看到冊子上的內容,卻是看不明白,隻覺得是一團墨跡混合成的亂麻。
不過,這團亂麻在邱言的眼中,卻在節節攀升、分解、重組,一頁一頁無風自動,一點點墨跡在視野中升騰起來,線條穿插、糾纏、轉折、起伏、升降,勾勒出山川河流、草原沙漠。
在山河草沙景象的邊緣處,更浮現出一段段文字,字寫的難看、扭曲,還有錯別,但與景象結合一起後,卻綻放出別樣光彩!
“這書上繪的畫,乃是北疆邊際的地理分布,寫的字,則是講解與注釋。”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本書冊的書頁都被翻過一遍,其中內容刻印在邱言心裏,在他心中構建出了一片山川河流的大地。
這片大地,以大瑞北疆為中心線,向南北方向輻射。
向南描繪了大瑞北方一段,詳略得當,記述清晰,有的地方還寫出了風土人情,想來記述之人,應該是向當地百姓詢問了。
除此之外,更是大致的記述了這沿線的村鎮,在這十年的時間裏,經曆過的劫掠次數、損失程度、死傷數目。
毫無疑問,這些損失多數是由於胡人南下寇邊入侵,還有少數源於大瑞官府的逃兵散勇,敗軍之兵、心氣喪失、心誌混亂,有時是猛於仇敵的。
“要統計出這麼一份數據,可不簡單,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極長的時間,從筆跡上來看,並非出自一人之手,老凱說他與二哥都讀過一點書,應該就是緣由所在,另外,他提到的弟兄,應該也有所貢獻。”
看似簡單的數據,裏麵大有玄機,可透過這些數據,逆推出這十幾年來,胡部的入侵規律。
把這個規律掌握在手中,很有意義,甚至能從中推測出更為深入的東西。
另一方麵,從大瑞北疆這條中軸線向北,其地理之景同樣也被記在書冊裏麵,但和南邊相比,就有些疏漏之處,有的地方字跡和線條潦草、混亂,顯是在急切、緊急的情況下,在很短的時間裏,迅速畫下、寫下來的,錯漏之字很多,體現出了書寫人的慌亂心理。
但除去這些瑕疵,書上內容可謂豐富,從草地、密林、山丘到密林、沙漠、湖泊,應有盡有,甚至於還標注了些草原部族所在。
不過,這些部族邊上多有注釋,注明存在的時間和去向,其中多數都因戰亂、或氣候原因遷徙離開,隻有少部分強勢部族,占據肥沃的牧場和土地,才能定居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遷徙和定居的部落之外,那書中還提到了幾個部落,記載了大概的遷徙路線,這點信息可謂彌足珍貴,不提其中的軍事價值,單是用來研究草原部族的變遷、消長,都算是重要文獻,對史家來說價值千金!
“要記述北疆南邊的大瑞地理,雖說艱苦,但算不上艱險,可北疆北邊的地理,就不是那麼容易記錄的了,普通百姓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膽量前往,老凱等人須得隨軍行進,才有可能,但伏兵、襲擊隨時可能出現,本就朝不保夕,便是百戰老兵,一樣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想在這種環境中,去觀察和記錄地理特征,再加以注釋,該需要怎樣堅韌的神經與堅定的意誌?”
想到這些,邱言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經閉上眼睛的老凱,但這次,他對於老凱的看法,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之前,他雖然出手救助,其實還是看在因果氣運的牽扯上,想要一探究竟,這才落下棋子,對老凱本人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看法,既不高看,也不鄙夷。
但如今看到了這本書冊,聯想到其人話語,前後的事情在心裏一轉,經過也就清晰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