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醫學的進步,直接帶動了導引術的發展。當時對人體各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就已經有了大體的了解,西漢時期醫學名著《黃帝內經》中就有“諸筋者,皆屬於節”,“胸腹者,藏腹之郭也”。這指的是人體結構。
《內經》中總結導引療法的適應症有“痿、厥、寒、熱”和“息積”,臨床配合“按喬”(按摩)進行;還提到以燙藥、導引配合治療筋病。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強調以“導引、吐納、針灸、膏摩”治療四肢“重滯”症。在保留了華佗的一些佚文《中藏經》中也指出:“導引可逐客邪於關節”;“宜導引而不導引,則使人邪侵關節,固結難通”。漢代醫家對導引療病的認識逐步加深,使用導引療法的範圍也愈益擴大。
導引養生
導引在養生方麵的應用也有新的進展。在老子學派和方士少有不少人積極利用導引作養生手段。如:漢初張良“願棄人間事,yù從赤鬆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導)引、輕身”(《史記·留侯世家》);李少君、東方朔等人以“導氣養xìng”(《論衡·道虛》);後漢人矯慎“仰慕鬆、喬導引之術”(《後漢書·逸民列傳》)。“導養”之風,東漢盛於西漢,《後漢書·方術列傳》中講到的許多方士都是jīng於導引的養生家。這些人對導引的發展無疑是有貢獻的,但其“導養”的目的是希冀“長生不老”做神仙.因此,當時流行的導引行氣之類也摻入了一些神秘玄虛的東西。
然而,東漢著名的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思想家桓譚,在他的《新論·形神》中認為:人的壽命是有限度的,長生不老是不存在的,主張不要誇大養生的作用,過分追求長壽。養護身體,或許可令墜齒複生,白發轉黑,肌顏富有光澤,但人體到了衰竭的時候也會死亡的。桓譚的“養生有效,然而有限”的觀點,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辯證的,在當時社會上起很大影響。之後的另一位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也是一位無神論者,對西漢以來社會上流傳的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乃是了解漢代導引發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導引圖》中有彩繪的44個各種人物做各類導引的形象。每個圖象均為一dúlì的導引術式,圖側並有簡單的文字標出名目。這幅《導引圖》充分反映了當時導引術式的多樣xìng。從導引的功能方麵看,既有用於治病的.也有用於健身的。從肢體運動的形式看,既有立式導引,也有步式和坐式導引;既有徒手的導引,也有使用器物的導引,既有配合呼吸運動的導引.也有純屬肢體運動的導引,此外,還有大量摹仿動物姿態的導引。當今體cāo中的一些基本動在《導引圖》中大抵也能見到;也可以說這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體cāo圖樣。
導引進入主流醫學與醫學氣功的繁榮
氣功是通過意識的運用使身心優化的自我鍛煉方法。氣功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zhèngfǔ正式確定的正式名稱,在古代有多種稱呼,如養生、導引、吐納、守一等等,不下30種最新章節官笙。其中“導引”和“養生”最為貼切。導引,意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之意,比較全麵地反映氣功鍛煉的內容,是技術關鍵:使“氣”更平和,使“體”更柔軟。養生,則更強調鍛煉的目的,是內涵。為了嗬護自我健康的導引和養生方法已經風行數千年,但是正式作為醫療手段之一而由zhōngyāngzhèngfǔ權威機關頒布的則是公元610年。是年(隋大業六年),太醫令巢元方(zhōngyāng醫院院長,相當於國家衛生部部長)發表《諸病源候論》一書。書中論述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及症候變症,是中華醫學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醫病理學專著。全書共分五卷,六十七門,二千零三十九論。為張仲景著《傷寒論》、《金匱要略》以來最重要的醫學著作。此書不同於前人之處在於,全書基本不涉及方藥,隻在每論末尾寫上“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一筆帶過。相反,全書共載“養生方”或“導引法”289條,213種具體方法。可以說巢元方是集前此數千年醫學氣功成就之大成者。也是今rì“醫學氣功學”最早的領路人。《諸病源候論》的問世,標誌著氣功在醫學上的應用已進入成熟的階段。“辯症施功”是本書的最大特sè,全書所介紹的213法絕大多數是根據不同症候選用。五髒六腑諸病候均有不同方法。例如標明“肝病候”條目下的方法是“肝髒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眩眼痛,‘嗬’氣出而愈;“心病候”條目下導引法是:“心髒病者,有冷熱,若冷‘呼’入;若熱‘吹’氣出”;“脾病候”導引法是:“脾髒病者,體麵上遊風習習,痛,身體癢,煩悶疼痛,用‘嘻’氣出。”“肺病候”導引法:“肺髒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用‘口四’氣出。“嗬”、“呼”、“吹”、“嘻”、“噓”、“口四”六字用以治五髒病並非始自巢氏,五代梁朝之陶弘景(公元452-531)已有記述,但作為zhèngfǔ頒布之醫療方法則是巢氏的功勞。巢氏著作的另一特點是簡明扼要。巢氏所介紹的各種方法均非常簡單,便於rì常實施。例如“風旋”,其養生方隻有一個動作:“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旋。”僅八個字。治“大便不通”:“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麵,正臥,息息九道,微鼻出氣。”寥寥14個字,把調形、調息要領剖明無遺。巢氏之法簡明扼要,使得有誌傳播醫學氣功者易於效法和借鑒。術式複雜,不見得效果就一定好,相反,術式簡明,卻一定能開“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