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魏忠賢找來了好幾個太監,讓他們商量該如何處理熊廷弼上報奏章當中的事情。”

“幾個太監看了一會兒之後,這時候就有人站出來說了,按照熊廷弼的陳述,挑事的是川軍,懲處川軍不就行了嗎?”

“你看看啊,熊廷弼果然還是對本家庇護的,明明是遼兵挑的事,到了他的奏章裏,就變成了是川軍在挑事。”

“雖然熊廷弼在奏章裏這麼說,也有人建議懲處川軍,但這時候又有人站出來辯解說,熊廷弼那是遼東巡撫,他肯定是在庇護本家啊。”

“這言外之意就是,熊廷弼在故意捏造事實,或許川軍根本就不是挑事的那一方,而是受到攻擊的那一方。”

“哎,這麼說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熊廷弼這人也就那樣兒,而且還有人說了,要是懲處了川軍,必然會導致川軍不滿,要是川軍不幹了,遼東怎麼辦?”

“注意啊,當時遼東隻有三支部隊,分別是熊廷弼本家的遼兵,還有從浙江調過來的戚家軍,最後就是從四川調過來的川軍了。”

“遼兵的戰鬥力不用多說,當初打朝鮮之役的時候,主力軍就是遼兵鐵騎,雖然現在遼東鐵騎兵力不多,但戰鬥力就擺在那兒呢。”

“至於浙兵,也就是戚家軍嘛,畢竟是王牌部隊,聲名遠揚啊,而且還有攜帶方便的虎蹲炮,他們所佩戴的唐刀戰力也不俗,綜合來看,戚家軍的戰鬥力也不弱。”

“至於川軍,也就是白杆兵,當初在楊應龍造反的時候就立下過大功,戰鬥力非常強悍,並且參加過朝鮮之役。”

“最重要的是,白杆兵的統帥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幾年前被人誣陷至死,秦良玉還記著這個仇呢。”

“萬一因為懲處川軍而導致秦良玉的不滿,誰也不知道秦良玉會做出什麼事情來。”

“要是她帶人回了四川還好,但如果她起兵造反,這無疑給大明王朝又是一記重拳,誰也架不住啊。”

“於是太監們反複辯解,其中也有人說了,浙兵和川軍都是內地部隊,如果懲處他們,勢必會導致浙兵和川軍不滿。”

“倒不如幹脆懲處遼兵,讓浙兵和川軍安心一些,遼東局勢也不至於會那麼緊張。”

“哎,這時候就有人站出來反駁了,說遼人有四大恨不知道嗎?本來因為高淮亂遼就導致遼人普遍不信任朝廷,要是現在去懲處遼兵,說不定遼兵僅存的一點兒戰鬥力也要跑光了。”

“於是眾人將目光放到了浙兵的身上,但還是不行,為什麼呢?浙兵那是王牌部隊,從戚繼光那會兒就紀律嚴明了,要是給浙兵扣上個鬧事的罪名,誰能相信?光是浙兵就不能接受。”

“說來說去,還是一點兒頭緒也沒有,太監們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跟魏忠賢說,要不把奏章打回去,讓內閣自己解決。”

“可這時候魏忠賢卻是舉起了手,他說,咱們都解決不了,你們難道還指望內閣能夠解決嗎?說不定打到了內閣,內閣就會打回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