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新衣服,備好了年貨。大年三十終於在孩子的期盼中姍姍來遲。
其實官方的叫法應該是除夕,但是魯西南更喜歡叫大年三十。這也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節日。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在童話傳說中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裏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凶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裏躲避夕。後來一聰明的孩子教大家除掉夕的方法,他的名字就叫做“年”。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隻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三十的夜裏,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鍾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裏給予問候與祝福。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這一天,父母早早的做好了早飯,並且會特意多做一些玉米粥,供餐後貼春聯用。小建國和弟弟不顧寒冷早就從床上爬了起來,期待著這一天的活動。
吃過早飯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祭祖。這一天,要請已故的先人回家過年,而這件事一定要在貼對聯之前。若先貼上對聯和門神,再去請先人會回家。傳說,門神就把先人阻擋在了門外,自己的先人也就回不了家過年,無人供奉,自然要餓上一年。
閑話少說,早飯後父親以及父親的二弟三弟(建國的二叔,三叔)就來到建國家裏集合。自然,頌國、頌黨、建黨、仁國這幾個孩子也隨著大人跟來了。大人們準備好了鞭炮、佛香、紙元寶、扒鬥等祭祀用品,浩浩蕩蕩的朝自己家族的祖墳走去。一群孩子也跟在大人後邊,一個個神氣活現。一路上,也會碰見其他族姓的人去祭祖,大人們互相問好寒暄,孩子們則互相嬉鬧。
來到祖墳,大人們一個個由剛才路上的說笑,變得嚴肅起來。孩子們也停止了嬉笑,一個個筆直的站好,氣氛瞬間變的威嚴起來。
大人們先是點上佛香,紙元寶。邊燒邊祈禱著:“老祖宗,今天年三十呢,都回家過年吧,保佑咱們王家家族興旺,一切順利。”
焚香的同時,文昌作為老大,喊一句“拜”。大人小孩齊刷刷的都跪下,朝著祖宗的墳位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
磕完頭,文昌把拿著的扒鬥放到眾多墳中間,掀開蒙布。再次祈禱到:“各位祖宗,坐轎回家過年了。”(這個扒鬥就代表嬌子了。)
做完這些,自然是要鳴炮,手腳麻利的孩子早就把鞭炮一掛掛擺好,就等著大人下命令呢。文昌剛說完點炮吧,年齡稍大的頌國和頌黨已經點燃了炮撚子,一瞬間,墳地裏劈裏啪啦的響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