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義士肝膽,忠魂逝,子流亡 一(1 / 2)

“風吹枷鎖滿城香,簇簇爭看員外郎。豈願同聲稱義士,可憐長板見君王。聖明德厚如天地,廷尉稱平過漢唐。性癖生來歸視死,此身原自不隨楊。”

這首詩名為《朝審途中口吟》,為明朝第一諫臣所作,此人姓楊名繼盛,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人,詩文清絕,頗通音律。

楊繼盛為人剛正不阿,因彈劾大將軍仇欒,被貶為狄道典史。兩年後,嚴嵩與仇欒鬧翻,便將楊繼盛擢升為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楊繼盛的才學人品,嚴嵩頗為看重,想將他攬為己用。

楊繼盛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後不到三個月,在嘉靖三十二年正月,正是寒梅夜雪、燈山月冷時節,楊繼盛突然上疏,彈劾宰相嚴嵩,奏書名為“五奸十大罪”,詳細陳述了嚴家父子貪賄納奸、結黨營私、打擊異己的諸多罪狀。

其實嚴嵩家的這些事情,別說是身在朝堂的滿朝文武官吏,就連平常百姓,都大多知曉,隻瞞住了世宗皇帝一人。

然而嚴嵩是何許人?當朝內閣首輔,擅專朝政,權傾天下,他沒想到這位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楊大人,竟然參了自己一本。嚴嵩盛怒之下,略施小計,票擬聖旨,就把這位從五品兵部員外郎拿入大堂,先上夾棍,再打板子,直打得楊繼盛皮破肉碎,白生生的脛骨都露了出來。

楊繼盛傲骨高義,薑桂之性,在刑部大堂之上挨棍棒時,放聲高呼:“豈有怕打之椒山哉!”他昂首受刑,低頭吟詩,開篇的這首詩,就是他赴朝審的途中所作,流傳到民間後,被競相傳誦。

嚴嵩幾次三番,想要置楊繼盛於死地,可楊繼盛一生清正廉明,在為官任上都是盡心竭力,頗受當地百姓愛戴。嚴嵩找不到合適的名目,楊繼盛又有錦衣衛指揮使陸柄等人在暗中相護,嚴嵩想要殺他,一時也未得其便。

嘉靖三十四年秋,楊繼盛已經在京城刑部大牢中關押了三年,刑部的官吏都是嚴嵩一黨,對他是格外關照。這三年之中,棒傷不得送藥,家人不能探望。朝中但凡有些正義感的官吏,都在心底為他抱屈,然而畏懼嚴家權勢,卻是不敢明言。

這日估摸是黃昏時分,楊繼盛靠牆而坐,兩腿伸直,正昏沉間,聽得囚房門口有人喚他:“楊先生,楊先生,醒來......”

牢中諸人,包括獄卒與犯人,都十分佩服楊繼盛的膽略與氣節,看他一介瘦瘦弱弱的文人,三天兩頭便被叫去刑部領刑,每次回來時都是血肉模糊不成人形,然而卻大義當前,抵死不屈。滿牢人犯,唯楊繼盛被尊稱為先生。

現在輕喚楊繼盛的,便是牢中的獄卒孫東渠。孫東渠看見楊繼盛睜開了眼睛,便左右望了望,壓低聲音說道:“先生,今天是中秋佳節,一大早你家夫人和公子便過來看你,大門口刑部的衙役攔住了不讓他們進來。你夫人不肯走,和小公子在門口站了一兩個時辰,中午我來換班時看見他們,小公子比去年又長高了一些,眉清目秀又斯文有禮的樣子頗是討人喜愛,我偷偷將他們帶到旁邊問有什麼事情,尊夫人說中秋節到了,托我將這兩個餅帶給你。”

孫東渠講完,從懷中拿出一個紙包遞給楊繼盛,楊繼盛伸手接過,道了聲謝,孫東渠望了望他那滿是血塊幹凝的褲子,搖頭歎氣的走開了。

“又是中秋了,今宵月圓不見月,來年圓月不見人。”楊繼盛苦笑一聲,搖了搖頭,從紙包中拿出一個餅,放到鼻端一聞,還是那種熟悉的桂花香味。

三年沒有見到家人了,不知夫人與兒子應尾現在怎樣。自從夫人張貞嫁給他後,每年中秋佳節,她每年都要親手做幾個餅,等到月亮升起後,與他在後院中邊賞月邊吃餅,談詩論詞,其樂融融。應尾出生後,這個習慣依然保留著,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讓他夫婦倆得了許多樂趣。

還記得三年前的今夜,張貞在月下教兒子背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應尾稚聲未脫,卻搖頭晃腦,學著自己平常吟哦的樣子:“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荒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夫妻倆被他那個故作老成的模樣逗樂了,二人相視而笑。張貞知書識禮,通古博今,而手工女紅,卻又無一不精。六年前,楊繼盛因彈劾嚴嵩同黨大將軍仇欒獲罪,由兵部員外郎直接貶至狄道任典史,張貞頗識大體,非但沒有一句埋怨之詞,更是與他一起創辦學堂,自己教授當地婦女紡織女紅諸事,早晚辛勤,任勞任怨。應尾自小聰穎,今年已過十二歲,好醫尚文,本該有一番前程,而如今......

正自低頭沉思,楊繼盛聽得一絲細聲,剛開始並未留意,還以為是天井中有枯葉墜地,緊跟著牆頭油燈搖曳,抬眼望去,見有一個黑衣人站在牢門之前,中等偏高身材,黑巾蒙麵,隻餘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露在外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