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攜手華為(1 / 2)

詹姆士來華為公司不是第一次了,不過此次前來,依然感覺到一股巨大的壓力。

與華為的許多員工交流,詹姆士卻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刻板、嚴肅。就算有少數的活躍份子,也最多的口才不錯,而不是不務正業的閑扯。

詹姆士覺得,這種文化氛圍,才是真正的高科技產業的氛圍。

或者說,這是類似於IBM總部的科研、實驗為主的企業文化氛圍。

據說,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就是一個狂人,一天工作15~20個小時左右。有這樣的工作狂人,自然導致整個華為公司多數員工簡直是在拚命一般的工作。

華為員工在工作中,很少說笑。一個個堅毅的表情,還有充滿了傲氣的姿態。

華為的氛圍會讓習慣享樂的人感覺到十分不自在。任何散漫的人,在他們麵前,彷如遭受心靈審判一般刺痛——懶惰是罪,懶惰是罪!我有罪,我有罪!

詹姆士點頭,心裏想道:“難怪中國在這些年發展的如此迅猛,在華為公司,似乎就是我所找到了答案!”

任正非創下的華為,那是了不得的企業,這個企業幾乎不做廣告。

在大眾眼皮底下,華為公司似乎名氣並不大。但是,這個企業卻是全球領先的電信網絡解決方案供應商。

若是光在亞洲,那是要稱行業老大,整個亞洲各國的電信網絡基礎設施中,華為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

就算在歐美市場中,華為的銷售額也僅僅次於思科公司。

這樣一家的企業。也僅僅是87年任正非孤身創立。

最初華為不過是在香港進口一些交換機倒賣給國內。

不過,到90年,任正非就不滿足做這樣的倒賣賺錢生意。很快決定開始自己研發各種相關的技術。

此後,華為每年收入研發的資金超過營業收入的10,相當於把絕大多數的淨利潤都投入了研發中。

所以,這家公司才能夠厚積薄發。從默默無聞,到一發不可收拾,能夠成為中國申請最多專利的企業,能夠在國際電信設備市場上與思科等公司平分秋色。

中國像華為等公司的崛起。

不得不提當年的時代背景,

在八十年代之前,日本曾經氣勢洶洶號稱要挑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

日本IT產業在80年代,布局錯誤,導致日本IT產業迷失了方向。走來一條與PC標準不同的發展路線。結果,PC成為世界主流。日本相關產業,隻能推倒重來,重新迎合PC標準。

接著,互聯網時代更是日本的一個悲劇。盡管有雅虎、亞馬遜等等公司,紛紛為日本開分號,但是日本政府一度認為,計算機用來辦公也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互聯網當一回事情。

因為這樣的錯誤看法,導致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研發,建設等等相關的關鍵技術,日本停滯不前。而中國卻與世界同步的發展起來了,並且,幹淨利落的把能占領的市場全占領了。走自己的路,讓日本人無路可走。

到到2002年的時候,日本意識到錯誤之後,已經遲了很多年。此後,日本雖然速度把光纜接到用戶家中,政府補貼典型企業的虧損經營。然而,那僅僅是在表麵上發展上去了。

從企業、產品的角度看,日本的光纜、路由器等等各種電信基礎設備,在整個世界市場占有率幾乎為零。

歐美方麵大量的交換機、光纜、路由器是思科等公司的天下,而那亞洲市場滿眼望去互聯網電信硬件幾乎都是華為等中國公司的天下。

雖然華為等公司在於移動通訊係統方麵的建設,也是有一手的。

不過,在移動通訊終端方麵,華為還真沒有多少市場競爭力。

華為移動通訊終端產品為紅火的年代***時代,那時候,華為作為***終端最大的供貨商。

1997年之初***在中國開始推廣後,曾經一度與手機平分秋色。發展到2006年曾經一度達到1億使用人數。

不過後來手機的功能一日千裏,***也僅僅限於通訊、短信等等基礎功能,而且隨著手機話費的降低,***連通訊話費成本的優勢依然不具備了。

此後,***如同江河日下,用戶銳減。各大運營廠商甚至開始陸續停止了***服務。

而之後,華為才開始把移動通訊終端的重點放在了智能手機上。雖然華為擁有大量的專利,能自己研發、生產手機核心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