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關於狴犴(1 / 3)

狴犴(中國古代神獸)

狴犴(bian)又名憲章,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七。它形似虎,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曆史傳聞:

大約在900年前南宋的時候,有個專管牢獄的人叫犴裔。犴裔看管監獄時,對待犯人就象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和善,每天都給犯人講解出獄後怎樣做一個好人,因此很多貪官都妒忌他,一直想找機會把他殺掉。

傳說當時的皇帝趙構很迷信,光是天天為他作法的道士就有七八個,其中有一個是皇帝最為信任叫封咒的道士被貪官收買了。

有一次,封咒為皇帝作法,就在用龜甲占卜時,忽然大驚失色,龜甲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

皇帝問他怎麼了,他“撲通”一聲跪倒在皇帝麵前,假意言到:“皇上,臣、臣不敢說。”

皇上又說:“但說無妨,恕你無罪。”封咒這才肯說:“皇上,臣剛才占卜時,在龜甲上隱約看到六個字。”

“是哪六個字?”皇上問。“犴裔乃是瘟神”“啊!什麼!難道犴裔真是天上的瘟神下凡來散播瘟疫的?”

“正是如此。皇上,如果不趕快除掉犴裔,後果不堪設想啊!”封咒道。

皇上聽到這話立刻下旨,讓大奸臣秦檜處理這件事。秦檜接到聖旨,高興的不得了。立即擺酒設宴款待封咒,而且還賞了他紋銀百兩、錦緞百匹。

秦檜領旨後問其他幾個同黨該如何處置犴裔,他的同黨都說:“該把犴裔處死,最好今日正午問斬。”秦檜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立刻讓人把犴裔抓來。

在犴裔被押赴刑場的途中,街道兩旁的百姓都為犴裔鳴不平。

犴裔被押到刑場時,他對著天喊到:“想我犴裔一生為國為民,哪兒作過對不起陛下的事。陛下您斬了我不要緊,但您千萬不要再相信那道士的讒言了,否則大宋江山不保,黎民百姓遭殃呀!”

接著,他又對那些奸臣說:“你們這些衣冠禽獸,害死了人都不知悔改,我犴裔就算化成走獸也要找你們報仇血恨。”

說完便被斬首了。當時在場的百姓們放聲大哭。就在這時,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一頭怪獸出現在雲頭。

隻見他麟頭豸尾西龍翼,足踏祥雲照九州。這頭怪獸用一陣龍卷風把道士和奸臣們都卷上了天,又摔在山頭。山頭立刻裂開一條縫隙,把他們全部封在裏麵了。

這頭怪獸叫狴犴,是犴裔的化身。狴犴既是牢獄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關於狴犴起源的說法,大多是“龍生九子”,排行第四。這種說法大抵盛行於明代,在明代,人們彙集了各種文獻中的多種怪異獸形而演化為龍,俗稱神獸、瑞獸。把他們安插在民間傳統建築的器物或重要場所,來裝飾紋樣,讓其“各司其職”,孕育吉祥、免禍消災。

史書記載:

《天祿識餘·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外貌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