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下大勢之轉折點(3 / 3)

還是打包送去日照的好。

那地方本是青州的地盤,可惜衡王一戰敗北,現在隻能縮在諸城苟延殘喘。就把日照和安東衛兩地都交給秦朗了。

二者是戰略合作夥伴麼。

秦朗都無償的給衡王府那麼多錢糧兵甲了,衡王府當然也要有所表示表示了。

日照這地方有煤有鐵,還臨近海邊,哪怕都隻是小礦場,這對鬱洲山島也是一極大的補充。

一千多號俘虜通通被送去礦場。

因為這些人幾乎都是青壯,而且不少人還是出自同一支軍隊,所以勞改大隊的人就把他們完全分散打散了處理。以防他們抱團鬧事!

負責日照事物的張淩,將這些人按照工作內容不同分成了好幾部分,即伐木隊、采石隊、挖煤隊、洗煤隊、建築隊、運輸隊等等。然後特意從俘虜中提拔了一些之前地位底下的小兵,還有一些輕度殘疾的戰俘做為工頭,通過地位和待遇上的最直接區別,輕輕鬆鬆的就挑起他們彼此之間的矛盾與仇恨,以達到分化管理的目的。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手段。

張淩好不容易抓住了這個機會,他會發揮百分之百、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去料理手下的一切。

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這些人將在這裏一直進行“勞動改造”。至少在五年之內不會被刑滿釋放,除非表現足夠出色,才有極小的機會被赦免,成為本地的自由民。然後往往會被吸納入勞改隊或是本地‘軍管會’工作。

畢竟,如果不給這些人一點奔頭的話,難保他們幹活的時候不會消極怠工或者逃跑。絕望的人總是很難管理的。

同時為了鎮壓日照和看管這些俘虜,秦朗還在日照設立了一個守備營。

守備營有五六百人馬,配合著勞改大隊的治安隊,輕輕鬆鬆就能把整個日照縣和勞改大隊給鎮平了。

鬱洲山島上也挪出去大批的人口,他們都被送去了膠東。

曆經戰火焚燒後的膠東大地,人口銳減了很多,不管是清軍的殺戮,還是逃亡途中的折損,登萊之地反正出現了不小的空白。

鬱洲山島上現在人口太多太多了,正好挪出去一部分。

而且還能利用這一部分人積極的帶動‘後進’。

人是群居動物麼,隻要有一個良好的秩序,那就能帶動著人去主動的融入其中。

當然,這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秩序’所代表的力量必須全方位的碾壓後者。

就如上輩子改開後,有那麼多的人渴望出國一樣。

這不就是因為外國的條件在當時完全碾壓中國嗎?

秦朗現在所代表的形象就是如此,從吃喝穿戴上完全碾壓膠東百姓,甚至在戰鬥力上也能完全的碾壓大明朝。

如此情況下,秦朗軍所代表的‘先進文明’自然就一百個吸引膠東百姓了。

叫後者先天上就自覺低矮了一頭。

這種情況下可不就容易領導多了?

再加上糧食物資等實打實的好處,秦朗並不認為膠東局麵有什麼顛覆的。

所以他靜心的在鬱洲山島上等候了起來。

除了不斷的從江南購入糧食布匹等物資,再沒有向南麵多看去一眼,連劉昀那夥兒明麵上的人都被他撤了回來。

現在這個時候他沒必要去挑動金陵的敏感神經,一切隻需要看李自成和我韃清的表演即可。

五月裏老李從關陝之地退入南陽,清軍一邊大肆招撫老李南撤時候留下的二三線兵馬,另一邊就對著李自成的屁股緊追不舍。

李自成當然會有反擊,雙方互有勝敗。他手中的實力還是很豐厚的。

在陳州和鄧州,李自成軍兩次擊敗清軍,但在地方,勝利者可就都是清軍了。

總的態勢上頭,勝多敗少的清軍還是優勢極大的。

不過老李都已經是這個份上了,還能兩次擊敗清軍的追兵,可見其實力依舊不俗,那已然是滿清最大的敵人。

這消息傳到鬱洲山島,秦朗知道,天下大勢的又一個轉折點要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