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技術的過程就是個積累的過程,技術的積累要從基礎的操作開始,任何高超的技術紮實的基本功才是最重要的。學成一項技術從一開始,學習師傅手把手的教導是一方麵,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也很重要,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再加上時間的磨煉和自己的悟性,最終才能學成出師,成為一個技術大咖,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這個道理。
甘枝穀和方誌劍,田文博,高文輝,還有常晶在楊正武師傅的指導下進步很大,整整擦了三天機台後,結合專業課的學習,對立式銑床,磨床,鑽床,氬弧焊,角磨機等設備的使用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為了安全起見,楊師傅並沒有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設備。
三天的搞衛生擦設備環節並沒有讓他們信心,搞衛生也搞的很開心,相反,個個都像打了雞血,精神抖擻。尤其常晶,本身性格開朗外向,頗有點巾幗英雄,不輸男人的氣魄。她把楊師傅交代的設備擦的油光鋥亮,都快擦禿嚕皮了,幾個人都想給師傅留下好感,都忙著給楊師傅添茶倒水,這時常晶總是快其他四個男的一步,很會討人喜歡。楊師傅講解這些設備的使用方法時也是聽的最認真,問題最多的一個,楊師傅心裏當然很舒服受用。看到這待遇,其他幾個組立區的師傅都特別楊師傅。
這幾個徒弟也是可以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與個初出茅廬的小子,都想在工作上有所作為,想得到楊師傅的肯定。任何值得做的事,包括不遺餘力掃地,拖地,擦機台搞衛生,看起毫無意義他們卻搶著幹。生怕落在了別人後麵,因為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期待,初入社會的人開始大都這麼謙虛。
楊師傅也樂的看他們如此,想到十多年前他剛進去這個行業學技術的時候,他那時候學的時候哪有這條件,專門有人手把手的教,而且很係統的學。當時他剛進廠時也是啥都不知道,就像一張白紙。他是按普工招進來的,那時候的他身體很瘦弱,體重還不超過一百斤,甚至胡子都還沒長全。最開始的工作任務就是打雜搞衛生,沒有固定的師傅,所有師傅都把他當小弟使喚,所有既髒又累的瑣碎事情全都交給他辦,最開始一段時間有點堅持不下去甚至吃不消的感覺。好在他機靈,很快就摸透了幾位師傅的脾氣,而且也了解了幾位師傅的工作習慣和做事風格,由於他很勤快,嘴巴也甜,很討人喜歡,見到的也多,跟的師傅多,所以學到的東西自然也多。一年以後,大家都混熟了,幾位師傅都開始爭著搶著傳授經驗,這讓他有了許多動手自己做的的機會,關鍵是做的時候有高手指導,所以事半功倍。他幾乎把所有的模具類型都差不多動手組裝了一遍,一年半以後自己一個人就開始獨立接活了。慢慢的技術也越來越熟練精進,三年以後從最開始的青澀學徒終於學成了技術大咖,工資也漲了數倍。他的技術也和其他師傅平分秋色,別人會的他都不會,別人不會的他也會。如果不是自己當初的堅持和能吃苦,估計當時就跑路了,也就沒有今天能現在這裏教授別人的資本。
楊師傅感歎這些徒弟的接受能力學習熱情,畢竟文化水平比他高出了不止一星半點。而且都有模具相關的專業背景,理論知識都比較紮實,所以這五位徒弟學起來自然是一點就透,絲毫沒有覺得費事的地方,這些和他初學時又不大相同。由於他的文化水平一般,所以在沒人指導的時候學東西感覺特別費勁,還好自己勤快,既然理解不了就不鑽牛角尖,實踐出真知,他在模具組立的時候慢慢琢磨,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邊不行就三遍。從實際的工作中尋找答案,他可不光人勤快,嘴巴也勤快而且甜,所以占了大便宜。哪個地方不太懂就問這個地方做的好的師傅,甚至讓師傅一旁歇著指導,他替師傅幹出力氣的活,久而久之,勤能補拙,有些理解不了的理論知識在反複的實踐中得到驗證和理解。
甘枝穀首先練習的是立式銑床的使用。和其他人一樣,最開始楊師傅不準在機台上夾工件,隻讓模擬操作。立式銑床在專業課時見過結構圖,也學過工作原理,所以怎樣使用學起來難度不大。甘枝穀在大二金工實習的時候一周時間裏曾經上手操作過臥式銑床,但是立式銑床沒有實際操作過。從選擇銑刀開始學,不同材質使用的銑刀和規格是不一樣的,進刀速度也是不同的,然後就是對刀,工件和銑刀之間先粗對刀到一定距離後再進行進刀,首次進刀到速度也不能過快,否則要麼損壞銑刀,要麼打飛工件。通過楊師傅的講解,甘枝穀雖然掌握了操作要領,但是想到實際操作又很多要求,突然感覺心裏又沒譜。所以他模擬操作特別認真細致,生怕錯過了哪個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