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一係列角逐中,特工總部明顯占了上風,聲稱自己左手消滅藍衣社,右手打到CC團,特工總部至此進入全盛時期。
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租界全麵淪陷,特工總部占據了整個上海地區,軍統局上海區的老窩也被端了,中統軍統和特工總部的鬥爭隻得轉為地下。
抗日戰爭陷入僵持階段時,日本急於從中國戰場抽身出來專注在太平戰場上,此時日本一方麵采取了更大的誘降措施,一方麵加緊掠奪物資以支持其在太平洋戰爭中消耗。
由此,日軍提出名為“清鄉”的軍事行動。日偽掌控的地區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及交通要道上,蘇浙皖三省的廣大農村還有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在活躍。
“清鄉”的目的主要就是針對軍隊,同時借此名義搜刮物資錢財。首先得到了日本方麵的支持,其後又活動了汪派,得到了汪派的支持,順利得到了“清鄉”的大權。
清鄉運動臭名昭著,其中有件事情值得一提,在清鄉運動時,戰略轉移向蘇北地區,偽報紙大肆吹噓戰果,說偽軍殲敵多少多少,其實是在撤退之後,偽軍抓不到人,便拿老百姓來充數,大批普通百姓被殺害。
而特工總部一直有一隻眼睛,在無時無刻不再關注。
這隻眼睛就是沈千舟。
雖然他這個督查沒有實權,卻每日出入特工總部。
特工總部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
情報源源不斷,從特工總部流出,傳達到軍統和地下黨手中。
而特工總部根本想不到,這個每日能出入特工總部的人,竟然是情報流出的眼線。
沈千舟和葉曉晚住所。
吃過晚飯,沈千舟用他的特別電台發出消息後,回到臥室。
這裏不僅是二人休息的地方,也是兩個商量對策的地方。
葉曉晚問道:“千舟,現在已經這個時候,你說日軍會南下還是北上?這個情報十分重要。”
沈千舟思量道:
“二戰的亞洲策源地是日本,而歐洲策源地則是德國;
假如德國***控製了歐洲並且日本***控製了亞洲,日本和德國的戰略就是聯合起來夾擊蘇聯,隻要蘇聯被滅亡了,那麼二戰實際上也就結束了。
英國再不甘心,美國再是工業強大也改變不了戰爭的最後走向和結局。
但我覺得,日本並不會北上與德國夾擊蘇聯,卻可能反而南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這是為什麼?”葉曉晚不解道。
“曉晚,日本之所以會做出背離與德國夾擊蘇聯的戰爭決定呢?說到底還是為了日本自己的利益。
日本與德國雖然同事軸心國集團的重要成員,但畢竟是兩個國家,其麵臨的國際及國內形勢和國家利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兩國的軍事行動也不會完全一致。
我給你詳細的分解一下日本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而不是北上夾擊蘇聯的原因。”
“洗耳恭聽。”葉曉晚道。
首先,日本的國力並不足以支持北上戰略和南下戰略的同時實施。
在侵華戰爭開始之前,日本就逐漸的醞釀出北上戰略和南下戰略;但無論是北上打擊蘇聯還是南下打擊美國都是極其困難且極其消耗國力的。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雖然也是工業化國家,但其工業化程度遠低於美國和蘇聯。就算日本的工業化程度與美國相差無幾,也不可能同時戰勝美國和蘇聯;因為當時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而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日本想要同時打敗世界工業第一的美國和世界工業第二的蘇聯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實際上是比較糾結的。
北上有北上的利益,南下有南下的好處。
怎麼辦?為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人進行了一次試探,那就是發動了諾門罕戰役向北進攻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