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風雨淒淒降長安(1 / 2)

開元二十三年,如月十七,長安城內。

春節方才過去不久,千家萬戶闔家團聚,大設酒席,歌舞聲晝夜不息。風流狂士廣邀同誌之友,題詩賦詞。達官貴人請來道士,在其主持下,焚燒紙錢,祭祀祖先,燃放鞭炮,僻鬼驅邪。

戌時,長安城內小溪靜靜流淌,與周圍喧囂的人群形成了兩個世界。雖是小溪,卻水含天中星月萬千,磅礴無際;長安城中,萬家燈火連絕不斷,人聲不息。燈水相照映輝下,真乃錦繡春城。

朱雀街旁,醉霄樓上。

兩名儒生打扮的年輕人此刻正推杯換盞,互訴心中之誌。其中一人飲酒時,忽得瞥見樓下有三人相伴而行,這本是隨之可見的平常之事。卻因這三人氣質迥異他人,他不由定睛瞧了去。

這儒生仔細看罷,心生好奇,問向身旁好友:“蔡兄可知樓下那三人來曆?”

被稱為蔡兄的儒生,一手持折扇,一手持酒杯。其正在思索題詞,此時聽得他發問,將折扇收束住,笑道:“樓下結伴而行之人何其多也?且不說我是否識得這三人,便是識得,又怎知他們是否為兄台所問之人?”

先前那儒生聽罷一笑,未曾答複,隻是拿起酒觥豪飲,直到散落的酒水打濕了他的衣袍。

蔡姓儒生忽讚了一聲:“兄台好氣魄!”

說罷,他一飲杯中酒水,往樓下望去,果是發現三位不同尋常之人。

為首一人,觀其麵容已是花甲之年,卻顯精神矍鑠。他身著紫色圓領袖袍衫,後披竹月大氅,步履從容,如若厚德大儒。在其身旁,一位粉瓷娃娃般的小女孩則蹦蹦跳跳地跟著。

小女孩穿著織有麒麟圖案的錦繡紅衫,下著鸚鵡刺繡石榴紅裙,身上還裹了一件紅色小夾襖避寒。在她腰間左側則懸掛了一串由青玉製成的小鏈,玉珠小鏈纏繞在香囊上,隨著她蹦跳晃身時,發出一陣陣清脆的聲音。

在小女孩身後,則是一名身姿高大,麵容俊郎的抱臂道人。這道人身著荼白道袍,身後背有一柄法劍。最令人生奇的則是,那道人看麵容方是而立之年,雙鬢卻已轉銀白,不由讓人猜測是否因太過心傷,方才早早白頭。

突兀間,白袍道人抬頭看向了被稱為蔡兄的儒生,對他溫文一笑,似是察覺到了他的目光。

蔡姓儒生見他看來,愣了愣,遂回之一笑。

“蘭兒,乖乖待在爺爺身邊,跑丟了爺爺可不找你。”紫袍老人摸了摸身邊小女孩的腦袋,神色慈祥道。

被稱為蘭兒的小女孩聽罷,被夜風吹的紅暈暈的臉頰上鼓起兩個小包,顯得很是可愛。她瞪大眼睛盯著身邊的老人,氣呼呼的說道:“哼哼,蘭兒知道啦。爺爺騙人,蘭兒要是走丟了,爺爺肯定會找我的哩!”

老人沒有說話,哈哈一笑,摸了摸蘭兒的頭。

“哇!爺爺,爺爺,你看,會雜耍的小猴兒誒!”蘭兒指了指不遠處的地方,突然驚呼一聲,猶豫了一下還是往那跑去了。

老人沒有阻止,心中暗歎一聲女童的天真爛漫,臉上泛出慈笑,便快步趕去了。

白袍道人見得這一幕,他身下無有子嗣,卻也為這份天倫之樂笑了笑,遂緊跟其後。

“吱吱,吱吱……”街邊表演雜技的小猴停下了動作,神色驚恐,齜牙咧嘴,不停地叫著,似是有什麼大事快要發生了。

蘭兒捏了捏衣角,看著眼前的小猴兒,有點擔心地輕聲道:“小猴兒怎麼了……”

“嘀咕什麼呢,蘭兒。”老人此時已經走到了蘭兒的身邊,好奇道。

“小兄弟,你這猴行不行啊?”

“這猴不會羊癲瘋了吧?”

周圍其他看客好奇的聲音,讓一旁的雜伎忍不住用雜草鞭對小猴輕輕抽了過去,口中怒道:“你這潑猴真是找打,今日飯食還想要不,快給我動。”

說罷,見它沒有反應,雜伎又是兩鞭用力抽打了過去。

不知為何,曾經百試不靈的招數,現在卻也止不住小猴的異動。它還是一臉驚恐地發出吱吱聲,齜牙咧嘴,手上比著奇怪的動作。

鞭子抽到小猴身上發出的啪啪兩聲,雖沒有讓它回歸正常,卻讓正盯著小猴子的蘭兒嚇了一跳。

她被這一嚇,正要哇地一聲哭出來時,一隻手掌搭上了她的肩膀,修長的手指在上麵扣了扣。

蘭兒回頭一看,發現是之前走在她身後的抱臂道人將手放了上來。她看著道人,怯生生地喊道:“李爺爺……”

道人聽後,對她微微一點頭,口中輕聲念叨了幾句。蘭兒頓感心中驚懼少了大半,雖不知是何緣故,卻覺得心中一定,不再那麼想哭出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