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權看了一眼賈訪,心裏麵又有些擔憂,要知道張繡最終投降曹操可是賈詡出的主意。
史書記載,張繡對賈詡可是執子孫禮,顯然對賈詡極為尊敬,對他影響極大,如果軍師賈詡還是慫恿張繡投降,那該如何是好?
建安十二年(207年),張繡跟隨曹操去柳城征討烏桓,還沒有到達地方就死了,被諡為定侯,兒子張權繼嗣。
《魏略》記載:五官中郎將曹丕因為兄長曹昂戰死之事對張繡不滿,說:“你殺了我的兄長,還有什麼臉麵見人呢!”張繡心不自安,自殺。
要知道那可是《魏略》,不是子虛烏有的雜書!
《魏略》為三國時代中記載魏國的史書,係曹魏郎中魚豢私撰,雖然是私自撰寫,但是記載的內容卻非常可信。
本書敘事頗注重品節作風。裴鬆之注《三國誌》引用內容以《魏略》為最多。
魚豢在《魏略》頗為注重風骨,敢於揭露當朝權貴的醜事(如曹操、曹丕、曹休、夏侯惇、何晏、蔣濟、司馬懿、趙儼),因此,史料價值極為珍貴,被史家譽為“殊方記載,最為翔實”。
既然《魏略》這樣記載,那十有八九是真的!
真是曹丕逼死了父親!
張繡死得很蹊蹺,那個時候曹操統一了河北袁老板的地盤,正是意得誌滿的時候,第二年就率兵南下要一統江南地區。
在自信心極為膨脹的時候,難保不會想起殺死仇人。
在自己實力弱小,又有袁紹官渡之戰壓迫的時候,不得不對殺子仇人禮遇有加,這樣一來可以減少一個敵人,二來也是千金買馬骨,給袁紹的兵馬做個榜樣。
需要的時候自然是百般嗬護,一旦不再需要了,自然也就是到了報仇的時候!
況且殺子之仇,而且還是嫡子,誰又能真的忘卻?
張繡死了,他的兒子有好下場嗎?
張繡死後,兒子張泉襲爵,封長樂衛尉。可是後來卻卷進了魏諷的謀反事件,被視為同黨誅戮。
張權也死得牽強,牽連到魏諷的謀反案之中?
在謀反大案的碾壓之下誰又能逃得掉?
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禍牽連數十萬人,難道這幾十萬人都咒詛皇帝了?
再說這種犯忌諱的事情,誰不知道危險,怎麼可能讓那麼多人參與?
如今的張權重活一世,是絕不願意投降曹操的!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日子並不好過,若是不能建功立業,豈不是白白重活一世?
既然你們都想讓我死,那我就得先弄死你們!
左右不過一死而已!
張權不知不覺間已經握緊了拳頭。
既然縮起頸項還是被殺,那就索性昂首挺胸!
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
隻是前路艱難,賈詡恐怕也並非真心歸順,袁紹與曹操官渡大戰之前,必會解決隱患。
在曆史上張繡也確實在建安四年,即一九九年十一月投降曹操。
張權眼睛微凝,暗暗下定決心。
要做的就是趁這段時間發展壯大,才好說服父親,降服賈詡,畢竟實力才是硬道理。
否則人微言輕,誰肯信從?
賈訪沒有察覺張權的異樣,繼續說道:“將軍很擔心公子的病情,與曹操爭戰的時候還命人前來探視,這不,一回來就來看公子了,隻是大夫說公子剛服用完藥睡下了,就隻在榻前看了看公子,並沒有打擾……
若是知道公子康複一定非常高興……今晚將軍在太守府設宴,犒賞有功之臣,不知公子……”
張權說道:“你告訴父親我去參加,也好答謝眾位將士……,算了,我親自去拜見父親,免的他擔心……”
縮頭一刀,伸頭也是一刀!
自己的病情痊愈了,若是不拜見父母,那就是不孝!
是要被眾人唾罵的!
況且張繡馬上就會知道自己痊愈了,肯定還會過來,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主動拜見。
賈訪在前麵引路去拜見張繡,張權一邊行走在太守府的宅院回廊之中,一邊卻在思考如何應對張繡的會麵。
府中的景色很美,因為宛城乃是南陽郡的治所,隻是後來張繡占領了穰城,而南陽郡的南部受到的破壞沒有北麵大,所以那裏有糧,又靠近襄陽,便於和劉表形成犄角,共同抵禦曹操。
所以張繡便將重心放在了穰城,宛城裏的太守府也就閑置了下來。
這次張繡要抵禦曹操,張權也就跟著來到了宛城,住進太守府中。
所以府中回廊連環交錯,珍稀奇木,各式盆景,數不勝數,盡情的彰顯著它作為帝鄉的優越。(因為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乃是南陽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