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不明所以(1 / 2)

程陽風雨橋是建築的集大成者,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在中外建築史上獨具風韻。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建於1916年,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華夏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這座橫跨林溪河的大橋,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橋與我國的石拱趙州橋、鐵索瀘定橋及杜撰的“羅馬的鋼梁諾娃上的沃橋”齊名,為世界四座曆史名橋之一。

沈文信載著陳黎,騎行途中,聊到了有關程陽風雨橋的相關背景,這個旅遊景點距離縣城有20公裏左右,又是搭乘了一個人,因此花了一個小時左右才到,差不多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

這麼長的時間,單單官方式的導遊口吻介紹景區,那是不太可能,不可避免地要聊些其他的,比如家庭、自身情況之類的,反正能談的基本都談了。

沈文信在騎車,沒考慮這麼多,陳黎問什麼就答什麼了,比如興趣愛好、家庭背景、戶主是誰之類的都交底了。

陳黎暗自得意,微風吹拂在臉蛋上,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好久沒這麼輕鬆了,頓感人生充滿了希望,心胸也開闊了許多。

終於抵達了程陽風雨橋,陳黎還沉浸在騎行的樂趣上,沈文信搭乘人的經驗是完全沒有的,而且距離這麼遠,20公裏啊!

累得汗流浹背,好在吸收了一團五品的金光後,耐力方麵增長了許多,喝了幾口水,緩過勁來,轉身之後,一座古樸的木質橋梁呈現在沈文信麵前,青山綠水木橋一切都這麼和諧,體現了侗族古人的智慧和情趣。

“太美了。”沈文信由衷地讚道,陳黎不知什麼時候,偷偷地溜到了橋梁口的通道,拿來了兩張門票,說道:“售票員是我小學同學,這次便宜你啦。”

“哈哈,跟著陳妹走,有肉吃,不論是那都是免費啊,你這個導遊太稱職了。”沈文信十分高興,不僅僅是為了幾十塊的門票錢,而是對於陳黎這麼照顧自己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剛準備通過甬道,橋門口,一堆侗族姑娘穿著隆重,攔住了沈文信和一些遊客的路,這個時候陳黎介紹道:“我們侗族人都是熱情好客的,這是攔路酒。”

侗妹們一邊唱著侗族大歌,一邊敬著遊客們醇香的米酒,侗族大歌被國外人譽為“歌劇院式的享受”。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是在華夏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黔貴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在沈文信這個外行人聽來,侗族大歌盡管好聽,卻一句話都聽不懂啊,不由得請教陳黎,說道:“她們唱什麼啊?陳妹你能夠翻譯下嗎?”

“大概意思就是歡迎遠方來的客人,請喝下這杯酒,代表的是友誼天長地久之類的。”

“哦,你們侗族人還真是熱情好客。”

這次陳黎也穿著侗族盛裝,對一名過來敬酒的妹子說了幾句侗話,那杯米酒就遞給了陳黎。

“乒乓呼!”陳黎突然冒出一句他聽不懂的話,端起酒杯敬了過來,沈文信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陳黎唱的是哪一出,隻好一飲而盡,說道:“你說的那話是什麼意思啊?”

“沒具體的意思,就是一種起哄的叫法吧,類似於‘好樣的’、‘再來一杯’。”

喝了攔路酒之後,沈文信和陳黎進入了橋內,與露天的橋梁不同,程陽風雨橋裏麵猶如一個商場中心一樣,舒適、熱鬧,有許多的本地婦女在那賣紀念品和本民族的特色服飾。

許多的旅客路過,好奇的四下張望,古老建築的藝術讓沈文信大開眼界,沒來頭的對旁邊的陳黎說道:“侗話的‘你好’怎麼說啊?”

“謠誒年……”陳黎說了這話,臉蛋又紅了,這個細節沈文信並沒注意到,隨後他走到了一個中年婦女的攤位上,看了一些侗民族的工藝品,把自己剛學習的語言說了出來。

“大媽,謠誒年,謠誒年……”語調雖然不太準確,但是中年婦女完全聽得懂,站在後麵的陳黎蹲了下來,大笑不止,惹得路過的旅客和周圍的商販側目不已。

“你笑什麼啊,謠誒年不是你好的意思嗎?”沈文信瞧見了中年婦女似乎臉色不善的樣子,又看到陳黎不顧淑女形象的大笑,一溜煙跑了,也沒機會詢問這句話的真正意思。

落荒而逃的沈文信,出了程陽橋之後,蹲坐在出口前等待著陳黎,一副心有餘悸的樣子。不一會兒陳黎來了,沈文信有點氣憤地道:“謠誒年不會是罵人的話吧?怎麼那個大媽這麼生氣,不是我跑得快,估計會抄起掃帚打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