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類山區,隱藏的曆史之謎也非常值得探尋一二。
官皇屯,近期建築隊施工之時意外挖掘出了由石灰石、粗砂、糯米等混製的“三合土”棺槨。先期進行考察的則是本地的文物管理所,當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所長趙大海立馬趕到了事發地點,此刻正值周末,上級部門文物保護管理部門與市區文化局的專家都無法聯係到,不得已趙大海聯係了平時表現不錯的沈文信。
二十五歲的他,在文管所工作了一年有餘,在大學期間學習的專業是曆史,為人踏實、做事細致,深得趙大海的器重。
文管所屬於事業編製單位,專業性要求比較強,相較其他的工作人員,趙大海更青睞於曆史知識豐富的沈文信。
“喂,是小沈嗎?我是趙所長,官皇屯出土了巨石棺槨,你陪我去現場勘探下情況。”趙大海四十多歲,在商思縣工作了十多年,這裏的一些古代的墓穴還是比較多的,可惜的是卻是盜墓賊光臨最多的區域,基本上年代久遠的墓穴都被挖空了,文物損失的程度極大,不過近期出土了不少民俗文物,倒是讓商思縣的文管所忙碌了不少。
可是在商思十多年了,趙大海都沒見識過所謂的巨棺槨。本能的趙大海覺得這是一次機遇,其轄區有國寶出土,那麼上級對本地的文物保護就會加強,下撥的資金力度就會加大,搞不好會設置重點的文物保護區呢?
反正不論如何,首先要先到現場查探下具體情況,再上報專家教授鑒定。
“好,趙所長,我馬上就到!”沈文信的家並不在商思,之所以來這裏,一來商思縣剛好在去年有招聘名額,而待遇是參照公務員,屬於事業編製單位,前途還是比較光明的,而且一直以來沈文信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都極其感興趣,這個工作就是保護、清理映射古代文明的文物,在這一年期間,沈文信大致了解了古代稱為百越地區的一些曆史文明。
通過民俗的服飾、農具、器物等,沈文信受益良多,聽說了有巨棺槨出土,沈文信卻極為興奮,年輕人熱愛本職工作是很難得的,這也是因為沈文信工作努力的原因,所以才會得到趙所長的厚愛。
沈文信住在文管所單位宿舍樓,周末的時候也沒什麼業餘活動,因此收到了趙大海的電話,馬不停蹄到外麵叫了一輛三輪車,往官皇屯方麵趕。
半個小時左右,趙大海、沈文信先後抵達官皇屯現場,沈文信此刻看到趙大海正在指揮工人們協助把棺槨吊到大卡車之上,緊鑼密鼓的施工,這也有賴於趙大海的人脈,至少在這商思縣,他還是有點力量的,湊巧的是這個施工隊的包工頭與趙大海是酒友,便義不容辭地幫忙了。
“小沈,你來了啊,我介紹下這是我們所的大學生沈文信,這位則是大老板張向忠。”趙大海話沒落,一名三十多歲,五大三粗的大漢就插言說道:“你別聽這個酒鬼胡說,我也就是混飯吃的,哪裏比得上你們這些拿國家工資的文化人啊。”
老百姓對於公務員都是發自本能的羨慕,盡管沈文信還差一步就進入這個體製,那也差不多了,至少是參照公務員待遇,與建築施工這種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相比,安於平穩的人,都會選擇捧著金飯碗。
“嗬嗬,張大哥說笑了,您一個工程就賺個幾十萬上百萬,哪裏是我們這些小職工可以比擬的啊!”沈文信也參加工作一年多了,為人處世方麵頗為老道,一番客氣之後,沈文信轉過臉對趙大海說道:“所長,能看得出這兩座棺槨是什麼年代的?”
“不清楚,估計要開棺才知道吧,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由石槨包裹的棺材極其罕見,保守估計這裏的墓穴主任身份不低。”趙大海比沈文信來得早,對施工現場的大致情況都摸清楚了。
沈文信看著滿目瘡痍的墓穴,不由得疑惑,按理說,這種規格的墓穴,應該有大量陪葬品的啊,怎麼沒看到?難道是工人獨吞了?
“趙所長,這麼沒看到有價值的文物啊?”要斷代某個墓穴的年代,陪葬品是最直觀的,可是這裏幾乎除了兩座棺槨外,全是泥土、碎石。
而且連沈文信擔心的是,那座略大的棺槨伸出了不明黑色液體,極其令人擔憂。
趙大海寬慰道:“我們幹這行的,總是比盜墓賊慢上幾年,施工隊發現的時候,這個墓早就被盜了,如果不是有石槨保護,難以打開的話,估計裏麵有價值的東西都會被盜墓賊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