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兵製!兵製!(2 / 2)

趙楷又問道:“對於武學改革的事,你怎麼看?”

“微臣非常讚同。”

李奇正色道:“為什麼我大宋大文豪輩出,那就是因為我大宋在文方麵投入了很多,這不是憑空出來的,那麼,為何我們不能將這種成功移植到軍事上麵,如果朝廷能夠像培養文臣那樣去培養武將,種公的離開絕非是謝幕,而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

趙楷點點頭,道:“你與朕想的一樣,朕記得你曾今也跟朕提過此事,想必你也有很多想法吧?”

李奇搖搖頭道:“微臣當時隻是有這麼一個念頭,具體想法倒真是沒有,不過我覺得秦檜用兵種來建立武學的教育製度,這個構思非常好,其實在真正的戰場中,最關鍵的不是統帥的戰術布置,而是底下士兵的執行能力,很多統帥布置出了完美的戰術,但是一打起來,卻又是大敗而歸。

而當今的戰術,說白了就是各種兵種的相互配合,如果戰術是對的,那麼結果的失敗就能反應出是士兵的配合出現了失誤,所以將士對兵種的熟悉程度直接關係到戰場的勝負,如果以兵種作為切入點,因材施教,那絕對能為我大宋培養出非常多的軍事人才。”

趙楷一笑,道:“不管怎麼樣,朕還是希望看到你對於武學改革的奏章。”

李奇道:“微臣遵命。”

趙楷輕輕一歎,道:“其實武學的改革更多的是關乎未來,但是當下同樣也非常重要,畢竟我大宋麵臨的強敵實在是太多了,朕即位之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李奇好奇道:“什麼問題?”

“兵製。”

“兵製?”

李奇一愣,不禁打起精神來,他可是樞密使啊,任何關於兵製的改革肯定會影響到他。

趙楷瞧了李奇,道:“其實這個問題我們也談過不止一回兩回了,當初太祖聖上黃袍加身,而且吸取了武將作亂的教訓,提高了樞密院的地位,讓樞密使與宰相齊平,又設立三衙與樞密院相互製衡,簡單來說,就是將軍政、軍令分開,但不管是從哪方麵說,這都是為了限製武將擁兵自立。”

說到這裏,他話鋒一轉,道:“可是,這樣雖然能很好的防止武將作亂,卻也自廢雙臂,可以說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這種兵無常帥,帥無常兵,以文馭武的兵製讓我大宋蒙受百年羞辱,導致我大宋軍隊不堪一擊,是,缺馬雖然也是一個原因,但是根本的原因還是這種兵製造成的負麵影響。”

對此李奇也是深表認同,輕輕點了下頭。

趙楷雙眉漸漸往中間靠攏,道:“朕可以忍受在朕的天下有人再度黃袍加身,隻要對方有這個本事,但是朕決不能接受再遭外強淩辱,若能強兵,朕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然而朕即位後,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以前固有的傳統,這也讓朕收到了不俗的成果,所以朕一直在思考如何改革兵製,你身為樞密使,自然是責無旁貸。”

他這話可真是一點也沒有錯,如今嶽飛、韓世忠、吳玠等人都是擁有統兵權和領兵權的。

話說回來,製度是適時而生的,你拿著秦朝的製度來管理宋朝,這很難行得通,在後世美國的那一套製度,是全球公認最為民主的,可是,除了美國以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玩轉他那一套製度,美國一直想在全球推行他的那一套製度,但是無一成功,失敗倒是屢見不鮮,這就是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文化、底蘊都不一樣,所以製度是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的,隻有合不合適。

太祖、太宗皇帝時期,那都是在打別人,消滅五代十國留下來的政權,而且當時大宋的禁軍是處於最強盛的時期,隻有太宗在燕雲地區吃了一個大敗仗,並沒有受到太多外強的攻擊,而且,由於那時候才剛剛建國,國內不穩定,所以太祖、太宗才製定這一套規矩來穩定國內,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一套製度險些讓大宋亡國,相信他們在世的話,也肯定會提出疑問,我這套規矩真的就能適用於今天嗎?

而趙楷不同,他身處在金國最強盛的時期,他麵對的是雄才偉略,一代戰帝的完顏阿骨打,還有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完顏兀術這三個偉大的軍事家,故此他心中的憂患多半都是來自國外。

當然,這攘外必須安內,所以在他即位的第一年,他非常的低調,對外采取的也是保守的姿態,他更多的是集權,搞經濟,搞發展,然而,現在國內四海升平,他漸漸的將重心放到了國外,兵製改革自然也就是勢在必行了。

製度是一定要與時俱進的,墨守成規的結果,一定是失敗,這都可以說是一種自然規律,國情變了,國製就必須跟著改變。

李奇沉默少許,突然道:“曾幾何時,微臣與皇上想的一樣,也多番想提出改革的請求,但是現在---現在微臣卻覺得這一套製度是具有非常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