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中江武林述略(1 / 3)

武術一詞,以前長期稱作《國術》。顧名思義,《國術》含有代表中國特有武術之義。

拳師們總愛自讚自勉地說:“武術是祖國特有的寶貴遺產,學習武術,旨在強身,進而強種,強國。”

它的一招一式,舉手投足,都滲透著我們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標誌著炎黃子孫光榮而又悠久的曆史。

大約在清朝同治年間(即公元1870年前後),中江所屬大鎮(俗名大磉磴,今龍台鎮)有一個武術世家,其中資曆最老的為吳新基。

他武功精深,但不張揚,把學來的本領,傾注在孫子吳春身上。

吳春對武術非常酷愛,稍長,祖父帶他出省,輾轉到了北京。

此時吳春學藝已成,經人推薦,在德勝鏢行充當保鏢職務。

幾年走南闖北,聲名漸著,據說吳春鏢車上插有特別的旗幟,從北京南下山東、河南、蘇、皖各地,縱橫數千裏,暢通無阻。吳春也碰到許多高手,都經他或講禮義,或顯硬功,一一結識。

他在華北享盛名二十年,結交了許多好漢,掙下了“無敵手”的美號。

在他祖父去世,又見“義和拳”被鎮壓的情況下,有些心灰意冷。乃於光緒中葉(公元1888年前後)回到故鄉,一麵製作銀飾,一麵開棚授徒,以娛晚年。

他收的弟子不少,如朱智涵、王醴泉及安縣袁家才等。

吳春在德勝鏢局供職的同時,中江廣福同鄉肖榮鬆也在德勝鏢局。肖的名氣,也不亞於吳。二人各有師承(肖父名朝翠,亦武壇名手)。

肖在外約二十年,後亦返回故鄉,開棚授徒。吳死於了民初,肖死於民十八年。肖的弟子較為著名的,除其子肖紹鬆外,還有城關吳炳奎和興發陳止亭。

與吳肖同時在武壇的還有石筍張玉麟,張老的先輩,有清乾隆時做過禦前侍衛,精習“蛤螞槍”法。

城關吳炳奎和興發陳止亭,皆肖派弟子。

吳工摔打,諢號“吳一槌”,青年時期,曾在固原提督雷正綰部下任職(雷,中江人,隸曾國藩部下,以軍功起家),他壯年回家,先後向張玉麟、肖榮鬆兩家參師。

先從張玉麟習雜器,後又在肖幺師授徒處充任飲事員,肖老師生徒雖眾,卻少傑出者,吳一旁默記肖老師對生徒講授的武功要領和示範的拗步九槌,皆爛熟於胸。

某次月夜練拳為肖發現,肖乃收他為徒,悉心教導。後吳又向張玉麟拜門。由於已有根底,再遇名師,業乃大進。

吳目不識丁,自己苦練,琢磨出一套得心應手的套路,與人交手,振臂作聲,氣從鼻竅噴出,如猛虎吐涎,先聲奪人。

加上行動敏捷,疾若閃電,與人共坐,動則比劃,你如還手,立刻把你抓起來,吳名這一手曰:“野貓背雞”。加之砂手工厚,與人對壘,殊少敵手。

他學成後曾在川軍二十九軍田頌堯部任國術教官,也曾參與四川省國術館的擂台賽及裁判。一生收徒弟最多,有父子兩代登門拜師者。

陳止亭年齡略小於吳,在肖門下以氣功聞名。

中年後在三台縣屬設棚授藝曾流傳一個故事:裏人要陳表演功夫,陳袒腹運氣,須臾,臍下墳起,堅硬如鐵,壯漢兩人合力推舊式撞杆鐵頭,撞杆猛擊其腹,陳屹立如山,撞擊後還頗有回力(壯漢之一陳某,至今還在,年逾八旬,常為人道此事)。

由是,陳聲名大噪,參師學藝者接踵而至。陳為人若私塾教師,長袍馬褂,謙遜有禮;工書,常為人寫匾對;嗜酒;人稱海量。講述技藝,娓娓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