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霸草原後,野心勃勃的冒頓單於把目光又投向了剛建國不久的大漢,漢高祖6年(前201年),冒頓率軍大舉進攻漢朝,漢朝建立之時,匈奴已經成了草原霸主,而漢朝剛經曆過大規模的國內戰爭,人口數量嚴重下降,經濟蕭條,國弱民疲,雖然部隊實戰經驗豐富,但畢竟長時間征戰,得不到修整,已經疲憊不堪,再者,如果不發展農業經濟,連溫飽都成問題了,那還有精力去打仗。
劉邦也深知匈奴是個隱患,兩國遲早必有一戰,現在打勝算的把握小一點,將來國力強盛了,勝算的可能性更大一點,權衡利弊後,認為目前同匈奴作戰的時機還不具備,因此,短時間內也沒有對匈奴用兵的打算,而是采用防禦的策略,讓韓王信駐防馬邑(今山西朔州)。
漢王信是劉邦封的異姓王之一,最初建都於中原腹地穎川。後來劉邦認為韓信王的封國除了不能發揮好的作用,反而對自己造成“臥榻之側”的威脅,離得太近,自己感受不出當皇帝的獨特,總感覺韓王信也是皇帝一樣,心裏不平衡,所以他便讓韓王信到晉陽(今山西太原)去建都吧,不要在我眼前晃來晃去了,晉陽毗鄰匈奴邊境,這樣一來,韓王信就發揮了防範匈奴的作用。在韓王信看來,似乎晉陽比潁川也好不了多少,劉邦對自己的懷疑並沒有因為自己到了晉陽而放鬆,自己還是沒有當諸侯王的快感,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到晉陽沒多久,便主動申請,嘴上說,晉陽距離邊界尚遠,起不到一定的防禦作用,馬邑離邊界近,自己要去那裏駐守。心裏想的是,我要遠離中樞,馬邑這地方山高皇帝遠,去當個土皇帝也不錯,起碼這個地方自己是老大,說一不二,當時交通也不便利,中央對地方的控製能力有限,除了地盤小一點,其他的跟皇帝沒多大區別。
馬邑是漢朝的邊關門戶,於匈奴更靠近了一步,對於韓王信主動申請報告,劉邦毫不猶豫,立即審批,誇他又大局意識,超前意識。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韓王信當土皇帝的快活日子沒多久,冒頓單於便將他的美夢給粉碎了,率兵氣勢洶洶的殺過來。韓王信在秦末及楚漢戰爭中也是戰功顯赫的人物,可以說是萬軍之中取敵人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人物,但結果卻被匈奴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隻能求和,韓王信雖然牛,但架不住匈奴人多勢眾,兵強馬肥,沒辦法,隻能一方麵談判,忽悠匈奴暫停進攻,一切都可以坐下來談,一方麵十萬火急的向中央發求救信號,看來凡事有利有弊,離中央遠,日子過得瀟灑,但關鍵時刻去搬救兵一時半會也搬不來。
對於劉邦來說,雖然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發展經濟,但封的那些異姓王一直都是心頭大患,這些異姓諸侯不解決,一日心難安,前不久,他剛把封給楚王韓信的封地拿回來,再往前就是燕王臧荼也被他解決掉了。解決了兩個,就會引起其他封王的警覺,劉邦擔心被他們群聯手毆。在這種局勢之下,劉邦更不希望和匈奴發生戰爭,但此時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你不打匈奴,人家都打到你的地盤上了,匈奴欺人太甚,再忍下去,這不是劉邦的性格,但他懷疑諸侯王,怕諸侯王和匈奴被裏應外合,幹掉他,所以隻能禦駕親征了,想到有秦朝蒙恬大敗匈奴的先例,自己禦駕親征,獲勝的可能性極大,要麼不玩,要玩就玩個大的,看來戰爭要提前了,接到韓王信的求救信之後,火速發兵支援。但他聽說韓王信與匈奴冒頓單於眉來眼去,勾勾搭搭,劉邦非常不滿,寫信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本來就對劉邦屢次懷疑他心生不滿,自己這點兵力又打不過匈奴,不搞點曖昧,不使點美男計,讓人家滅了怎麼辦,這也是沒辦法的緩兵之計。劉邦可沒想這麼多,認為韓王信你就應該盡忠,你生是我劉邦的人,死是我劉邦的鬼,不能跟第三者眉來眼去,這是對我的不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