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氣質裏藏著她走過的路。很多人說,我的氣質無人能及,因為我承受的孤獨是誰都沒有嚐試過。
小時候的我,話不多,因為沒有人會傾聽,也沒有人會陪伴,因此幾乎不太說話,這可能就是長大後甚至到現在自己都不怎麼會和別人聊天的原因吧。我總是對著鏡子看著自己,有時候會和她對話,有時候會假裝和鏡子裏的別人對話,如果這一幕被心理醫生看到可能會給我一個人格分裂的名義。
我討厭學校裏那些自以為是的家夥,他們總覺得自己養尊處優,卻從不真誠待人。玩個遊戲都要用甄別的口氣挑剔你一番,我不知道那樣的傲嬌感是從哪裏來的。
有個老師家的孩子,天天像個乞丐似的和別人要吃的,而一些人總是諂媚著給她獻殷情。我不稀罕,也沒那個腦子。我的想法很直接,不和我玩兒的我一概不理,和我玩兒的我又不知道該怎麼相處。
我的兩個玩兒伴,很奇怪。三個人的小圈子讓他倆搞得像一個小世界,總是有數不完的紛爭。跳皮筋沒在一個組也不行,大方塊贏了她也不應該,甚至回家時候誰和誰挨著沒有讓誰走到中間也是個錯,真是比當時的課業負擔更讓我頭疼。
說到課業負擔,不同於現在的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和輔導,我小時候連成績是什麼都不知道。二年級的時候一次期末,老師通知去領通知書,還要打掃衛生。我拿到卷子,看到一大堆紅叉叉,上麵大大的寫著46,覺得不太美觀,其餘並不覺得不太妥。打掃的時候,老師走到我的旁邊,好奇的說:“你不覺得自己考的太低了嗎?”我不知道說什麼,閉著嘴沒吱聲,老師告訴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了,這樣的成績比大家低太多了。我第一次有了想看一下大家都考了多少分的衝動。也是那一次,我開始注意別人,班裏有一個孩子普通話說的真好啊,在家鄉這樣的小縣城,我們的語文老師普通話說的也沒有她標準。於是,每一次她站起來朗讀課文的時候都變成了我學習普通話的機會,我都會認真的聽,她的前後鼻音,甚至她說話的方式,是咬著前牙還是咬著後槽牙,哈哈哈,有點誇張了,但真的開啟了我的語言學習之旅。嚴格意義上來說,她才是我的第一任老師,最起碼是我自己找到的,最心悅誠服想和好好學知識的人。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有的孩子天生就會勾心鬥角,家裏人那麼小就交給他了嗎?反正我老是成為別人勾心鬥角的犧牲品,他們不好了就和我好,他們好了就對我愛搭不理。整整一個小學時期都沒有特別真心對我好的同學,真的是有點悲哀。那時候內心真的有點孤獨,可是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對朋友這個東西好像也不是很需要。
這樣的一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