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窮苦漢中年喜得子,老秀才全力薦門(1 / 3)

這世上自從有了君主與專製,權力被一代代世襲。到了魏文帝,設立九品中正製,用以拉攏士族。直至一代明君隋文帝開創科舉,貧苦百姓才有機會憑借真才實學出人頭地。後經大唐三百年發展,科考選才漸成定製。到宋太祖統一中原,確立州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製度,英宗時進一步規定三年一考。至此,科舉考試日臻完善。

隻說哲宗元符年間,京東東路沂州費縣有個百姓莊,莊上人家原本不多。但此地距離沂州城不過數十裏,多有外地來的生意人折了本,來此落戶。陸續又有逃難的災民在此安家,以致三百餘戶人家,大小姓氏竟有一百多個,故而人稱百姓莊。莊上肖姓隻有一戶,本是看守城門的禁兵,在沂州守城二十年,後來受傷致殘,也來此落腳。老軍育有兩子,長子肖樹忠,次子肖樹義。老人奔波一生,積勞成疾,給長子辦完婚事不久便撒手人寰。畢竟是一個爹娘的兄弟,肖樹忠雖然結了婚,仍然每日照料兄弟三餐。肖樹義跟著兄嫂過了四五年,隻因家境貧寒,本村姑娘自是看不上他。近十年各地風調雨順,也沒有外鄉來的難民,肖樹義二十九歲依然單身。

剛剛開春,正當農閑。肖樹義上山打獵經過山神廟,見廟裏住進了一老一少,老漢六十開外,小的不過十七八歲光景。老漢身體虛弱,看似病得不輕,少年又無辦法,隻是哭。肖樹義問起來,老漢自稱姓張,河北冀州人,兒子三年前去江南謀生,一去不見音訊,今年初老漢得病,才帶上孫兒趕去江南尋子。

肖樹義天性忠厚,見這對老少可憐,回家帶了些幹糧稀飯。從此往後,肖樹義每天都來,一連十數日不斷。月底這天,肖樹義在山上捉回一隻山雞,燉好後盛了一碗送到廟裏。肖樹義放下碗要走,老漢拉住,噙著淚道:“年輕人且聽我說,我這孫兒本是女兒身,隻因前往江南路途遙遠,多有不便,才女扮男裝。如今老漢我自知大限將至,怕已去不得江南,怎奈撇下這個孫女無依無靠,我死不瞑目。見你天性善良,老夫有生之年將孫女許配與你,希望你能好好待她。”少年放下長發,果然是個姑娘。

肖樹義回家與哥哥說了,兄嫂皆喜,當日將張氏祖孫接到家中。肖樹義終於成了家,但張老漢病得重,兩月後離開人世。年底,張氏生下一子,白白胖胖,甚討人喜歡。肖樹義中年得子,喜不自禁,將兒子視若珍寶,取小名獅兒。肖樹義沒念過書,記得說書先生講漢高祖劉邦手下有個宰相叫蕭何,乃是一代賢才。肖樹義給兒子取個大名,喚作肖何,希望兒子長大後也能成為一代名相,光宗耀祖。肖何一天天長大,乖巧可愛,聰明伶俐,極是討人喜歡。

前街有個書生姓楚,單名個銘字。此人從小讀書識字,頗有些才學,但家境貧寒,無力深造,隻好為人放牛。楚銘此人樣樣都好,但隻因未能踏入仕途抱憾終生,落得憤世嫉俗,如今年過四十,仍舊孤身一人。楚銘時時出口成章,興致來時寫詩作畫。眾鄉鄰麵前顯得頗有才學,周圍人都稱“老秀才出名”。

莊上都是窮苦人家,有心想讓孩子認幾個字,卻請不起先生,便將孩子交與楚銘,請他教授。以後孩子越來越多,莊上共同出力,在莊東山神廟旁建起兩間草房,算作學堂。附近幾個莊上孩子都來,楚銘也好說話,有錢的給錢,沒錢的挎一籃米,或者端一瓢雞蛋,多少都不介意。

老秀才對肖何甚是喜愛,時常帶其玩耍。楚銘吟詩作賦,肖何也跟著搖頭晃腦,學得有模有樣。老秀才嬉笑之餘,有意吟誦長句。肖何聽過,不出兩次,也記得一字不差。見這孩子有如此天資,老秀才再想到自己,不禁感慨萬千。反正順手捎帶,老秀才叫肖何天天去學堂,與其他孩子一並教習。肖樹義自是感激,早晚送飯給老秀才,道不盡千恩萬謝。老秀才每日用心教授,樂此不疲。

學堂最多時有四五十人,但後來有人資質有限,自動輟學。有人天生不愛識字,任憑父母棒打也趕不來。也有人學完了課程,出徒回家。不過一年,院裏隻剩下二十幾個孩子。肖何以其與生俱來的天分,成績最為優秀,深得老秀才喜愛。都是窮苦人家子弟,大家也好相處。一起聽書,一起玩耍,快樂自在。其中,與肖何相處最好的有四個,首先一個喚作曲銳,西北鳳頭溝人,長肖何兩歲,生性憨厚。其次一個姓許名璨,北邊三裏外許家莊人,長肖何一歲,自小嘴甜,能說會道。還有一個姓聞名爽,比肖何略小一歲,乃是南泉埠人,離這裏五六裏,父親做買賣,家境稍好,頭腦聰慧。最小一個喚作耿疾,比聞爽又小一歲,家在二裏外東莊,距離最近。

兩年下來,五人越發要好,每日形影不離。肖何時常帶四個夥伴來家中吃飯,其餘四個也請他們回家,各家老小都認識。曲銳在家中排行老三,大哥曲蠻略有口吃,二哥曲莽最為結實,性子也甚直爽。曲銳聽大哥說意氣相投之人往往結拜為兄弟,曲銳也動了心,散學後與四個夥伴提議:“聽我大哥說,古人要好的都結為異姓兄弟,最有名的便是三國劉備與關羽、張飛。如今我們兄弟五人互相喜歡,不如磕頭盟誓,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幾個一致讚同,肖何也道:“他們三個尚能出名,我們還多了兩個,總不至於落在他們之後。”於是五個孩子去廟裏磕頭跪拜,一同對天立誓,就此結為兄弟。按年齡大小,曲銳為長兄,許璨為次,肖何居三,聞爽第四,耿疾最小,排在老五。兄弟五個先後去五家,拜見父母,各家都甚歡喜。

曲銳天資有限,雖然勤奮刻苦,隻是進步甚微。曲銳心灰意冷,過年後索性不來了。不過一月,耿疾家中又添了個弟弟,耿疾要幫忙照看小弟,也被留在家裏。而聞爽家中生意越來越好,父親有心讓兒子回家學做買賣。五兄弟隻剩下兩個,許璨自知讀書不是長久之計,而舅舅在沂州是個副將,頗有一身武藝。許璨下定決心,央求父母帶去沂州,專心跟舅舅習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