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爭之世
時至初春,春風給大地帶來了一絲暖意。章武三年(公元),先帝兵敗夷陵,於是國力衰微,隻能困於益州一隅之地。建興三年(公元5),丞相諸葛亮征南中,穩定了大後方,為北伐中原掃清了後顧之憂。建興四年,曹丕逝世,史稱魏文帝,曹叡即位,諸葛亮認為北定中原時機成熟,正式向魏國出兵。中原十數年的微妙平衡被瞬間打破,戰爭的陰雲重新籠罩華夏大地。
北伐中原的偉業是一眾名臣將相的盛世,無論是戰爭的哪一方,無論戰爭的勝敗,這些大人物都將會被曆史銘記——要知道留名史冊的機會可不常有。然而這一切偉大的曆史事件都與主角無關,他正陷入一場讓他焦頭爛額的災之中。
“克之,我們二隊已經帶領鄉親們按照圖標,挖好一號溝渠了。”
李定,字克之。是涪陵郡下轄漢複縣的廣大基層公務員中的一員,身為亂世中的區區縣尉,他的命運本就十分堪憂,拿不準什麼時候就被丞相一紙調令征了壯丁。要知道蜀漢區區九十萬人口,竟有軍隊十萬之眾,若是明戰事不利缺了兵員,把他這個青壯年征去當個隊率,在概率學上講來一點也不離譜。
然而李定決不甘心僅僅作為一名炮灰死在丞相的北伐大業上,因為他的體內擁有一顆來自1世紀的靈魂。遙想當初他作為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剛剛拿到了令人豔羨的ffer,正在意氣風發要建功立業之時,不知怎的一覺醒來就來了這麼個要命的年代。這個年代裏沒有經典的三座大山中的“官僚資本主義大山”,但是帝國主義大山和封建主義大山竟然各有三座!更離譜的是這六座大山還來回撞來撞去。魏蜀吳都是封建主義頭子,誰贏都不重要,隻是苦了黎民百姓。身為生長在社會主義紅旗下的好少年,李定自然決不相信怪力亂神,他隻能把這突如其來的穿越時空理解為某種神秘的,尚且不為世人所知的自然現象。
中原鏖兵的人禍還沒找到他的頭上,倒是有災先來臨了。諸葛亮一折出師表表奏子,提數萬大軍分路進擊,轉過頭來益州便是一片洪澇,民不聊生。眼看著百姓便要易子而食,朝廷不但不予賑災,反而下了中央文件,責令地方政府要克服困難,戰爭時期征集軍需不得延誤。本地的地主豪強更是堅壁清野,夜夜笙歌的同時對周圍破產百姓的土地虎視眈眈。
李定心中對名臣將相的神聖光環破滅了,當此之時他隻想帶領鄉親們一起填飽肚子。之前他自以為頗有幾分口才,教訓這些沒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古人還是不在話下,於是負手挺胸走到了張財主家門口,想憑三寸不爛之舌服張財主開倉賑濟鄉裏。張財主倒是對他這縣尉很是客氣,但死把著口就是不放糧。
看來寄希望於封建地主階級是不現實的,看著人民受苦受難,封建敵人無動於衷,李定恨得牙根直癢癢。他隻得放棄幻想,籌劃組織鄉民自救。
“湯和同誌辛苦了,今的粥已經熬好了,快和其他同誌一起用食吧。”李定握住了湯和粗糙的手。
“克之,其他同誌還沒回來嗎?我還不算太餓,等別的同誌一會吧。”
“今彭應之的一隊去河邊築壩了,他們任務比較重,可能回來還要晚一些,你要是不累,我們去他們那邊看看。”
身在亂世,三國都在實行戰時經濟,資本主義改良在華夏大地上沒有生存空間。看來想推翻這六座大山,還政於人民,隻能走那條最困難的路了。好在李定是個意誌堅定,性格剛強的人,並不會被可能麵對的壓力壓垮。幾個月以來他一直用澇災前自家囤餘的糧食賑濟災民,組織鄉民挖溝渠排水。挖溝的效果暫時還看不到,但實打實發出去的糧食讓他獲得了很大的尊重。憑借著這份尊重,這些他一直在給鄉親們講課,給鄉親們講解世界,為他們傳授紅色理念。大多數鄉民不感興趣,但還是有寥寥幾個人表現不錯,這個湯和便是課上的佼佼者。
沿著泥濘的路走了接近兩公裏,遠遠可見一麵紅旗插在河邊,彭應之的救災一隊正和其他鄉民一起揮汗如雨地築起堤壩。彭應之也親自在勞作,他過於專注,以至於沒注意到二人的到來。還是他身邊的另一位隊員先注意到了。彭應之放下麻袋站起身來,滿臉喜悅地地走過來,“克之兄,今晚的課講什麼?”
“今晚不講課,今晚有一個重要的會要開,全體幹部都要出席。”李定微笑著。
“來了就幫把手吧,我們這邊也快結束了。”彭應之疲憊地,他的手嫩白嫩白的,一看就不是普通的莊戶人,此刻即便把手垂在身邊,也能明顯地看到他的手在微微顫抖。
相比於大多數在李定身邊的人不同,彭應之和李定一樣有著堅定的推翻朝廷的革命熱情,這倒不是他政治覺悟高,而是因為他是故江陽太守彭漾之子,與蜀漢統治階級有著深仇大恨。雖然彭應之參加革命的初衷是想著為父報仇,動機不純,但結識李定之後他深深為李定課上的內容所折服,如今他已經是課上的學習組組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