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隻待立信(1 / 2)

熱門推薦:

按義軍的行軍計劃,從側麵繞,繞一個不大不小的迂回,趁董卓跟黃巾正麵鏖戰之時,繞到黃巾側後方,偷黃巾後路。

依照此計劃,接下來南走南和。

斥候探得,南五十裏,就是南和縣城,黃巾占了縣城,盤踞縣城為根基。

以如此態勢,可能避不可免的要攻城了。義軍首腦劉關張李孟羲幾人,經過慎重考慮之後,覺得不能直接去攻城。

不是能不能攻下城池的問題,是值不得問題。

直接去把城一圍,黃巾龜縮不出,就很難打了。

此時可不是文安縣不過幾千黃巾,現在是幾萬黃巾。

義軍就萬把人,攻城不是好選擇。

最好的策略是,野戰,打連續的殲滅戰,逐步削弱黃巾的有生力量,度要把握好,不能一戰把黃巾打的不敢出來了。

所以,綜合種種考慮,義軍采取了不得已的應對,義軍拔營沿大道往南走了一段,離南和十五裏處,於一處合適的地形立下營寨,準備黃巾進行短時間的對峙。

之所以是十五裏處,二不是十裏,或者二十裏,是因為十五裏處,有一處地形,利於紮下營寨,且旁邊往東不遠一裏多地就是河。

紮營地的選擇,有沒有水源很重要。

義軍有漁營,有河就更重要了。

義軍還養有雞鴨鵝,還有少量豬羊,需要魚雜來喂,附近有河,就更顯得必要。

主要是附近有河。

遊騎商隊停了,商隊的騎兵解散重回騎兵隊。

斥候散出去很多,時時盯緊黃巾動向。

因為是要和黃巾短時間相持,固定營地的修建,變得必要。

建固定營地,精細處在於規劃,技術上則是土木作業。

木匠們四處伐樹,伐來的樹暫時先用來作為紮寨的木寨牆,等若需要攻城的時候,直接拉著木頭過去,到城下造攻城器械。

固定營地的規劃需要考慮到防禦,考慮營中各部分的劃分,還要考慮到之後不停抓俘虜時,俘虜不停增多,營地會變得擁擠,因此得留出足夠的冗餘。

冗餘的量,最低兩萬人。

行軍之時,各種工具都可能缺,鋤頭鐵鍬屬於稍充沛的那些。

黃巾流民造反,有扛鋤頭就造反的,沒幾個造反的時候拿著木工刨子造反的。

故而,軍中采買加上繳獲,木工工具不算太多,但鐵鍬鋤頭之類的,多到都可以發給民夫們,來方便民夫們四處采集時提高效率。

建造營地時,這些鋤頭鐵鍬派上了大用。

一千多,甚至有兩千人,兩千把鐵鍬鋤頭圍在一圈,挖的挖,刨的刨。

建營地挖土,然後壘個半人高的牆就夠了。

半人高的牆就夠人蹲下躲避箭雨了,也能有限遲緩敵軍騎兵的衝擊。

如果人力再多,堆兩人高的牆,也不是不行。

土牆加樹樁子加圍起來的車陣,一同組成了營地。

車陣可以慢慢往裏撤,牆壘一截,車陣就撤一截。

車畢竟比不上牆防禦力強。

河就在離紮營地不遠處,時隔多日,漁隊終於再次出發了。

李孟羲特意交代斥候,沿著河邊多留意點,如果有敵情,趕緊回來跟漁隊說,讓漁隊撤回來。

又告訴漁隊,如果撤不及,網和船什麼的,直接扔了也無所謂。

在李孟羲的意識中,人命比區區幾艘破船貴多了。

軍中現在有昨天抓到的幾百個黃巾俘虜,按招撫流程是,得先把俘虜中各種人才挑一遍,會騎術的單獨歸納一處,會打鐵的單獨一處。

然而,招撫的時間點還沒到,還缺一個過程。

俘虜剛被抓來,如果現在就去俘虜營中,問誰會騎術,誰當過獵戶,因為俘虜對義軍還不完全信任,這會兒問,俘虜都不願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