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世界。
巍峨泰山。
山腳下。
數十萬大秦鐵騎將泰山圍得水泄不通。
泰山之巔。
秦王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70人。
於泰山之巔舉行封禪大典。
眾人忍不住議論紛紛,言語之間,滿是自豪之色。
“陛下十二歲登基,僅僅十年時間,踏八荒,掃六合,一統九州。”
“何止,陛下文以載道,法以治國。親賢臣,遠小人。乃一代明主啊。”
“哎,回頭往事,一切如夢如幻,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哈哈哈,連李斯大人都這麼覺得,我等這般感受,也並非偶然了。”
“是啊,當今聖上,一統九州,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修長城,據匈奴於漠北。創下太平盛世,如今的大秦,是何等的輝煌。”
一位儒生打扮,並未穿官服,卻與李斯站在一起,麵貌很是俊俏的少年說道。
“此言差矣。”
他緊皺眉頭。
“如今百越未平,六國餘部蠢蠢欲動。北方匈奴多有越境,大秦,仍不可掉以輕心。而諸子百家,多有疑心,也不可不防。”
說話這人,乃是與李斯共同師承儒家荀子,卻集成法家之大成者:韓非子。
再往後看去,便是儒家代表,齊魯三傑中的兩位:顏路和張良。
本次封禪,就由他們負責組織。
二人之後,乃是大秦武將:王翦,蒙恬,章邯等。
再之後,便是文武百官。
王翦不屑的說道。
“區區百越,何足掛齒,我大秦鐵騎之下,蕩平百越,指日可待。至於匈奴,拒長城與漠北,蠻荒之地,不足為慮。說起諸子百家,若我沒記錯的話,韓非子便是儒家之人吧?怎會主張采用法家的方式來治國?”
韓非子笑而不答。
自古以來,文人和軍人便經常不對付。
況且,韓非子怎會不懂得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道理。
正因為他是儒家子弟,所以他才會更加明白。
儒家可以載道、育人。
講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卻不能用來治國。
所以,他提倡儒以載道,法以治國的方針,被當今聖上昭武所采納。
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大秦的輝煌,與此是離不開的。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
無不稱讚這位明主。
畢竟在這十年征戰之中。
大秦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更何況,當今聖上,還是一位武修高手。
武道有十境。
一元境、兩儀境、三花境、四定境、五朝境、六合境、七星境、八荒境、九宮境、十方境。
雖然諸子百家,各個宗門叫法不同,但大抵都是這十個境界。
而三花境就算得上是這個世界上的高手了。
飛花摘葉可傷人,草木竹石均為劍!
縱觀天下,大多都止步於三花境,若是擁有四定境,基本上可以擔任中等宗門的長老,甚至門主一職。若是有四定境或五朝境,基本上會被上等門派奉為至寶。
而六合境,簡直是鳳毛麟角,至於七星及以上境界。
就鮮為人知了。
據說在海外孤島,有散修之人達到七星境,徒手翻日月,一劍斬星河。
當然,這些也隻是傳說。
誰也沒見過,七星境的高手真正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