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新年(二)(1 / 2)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采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鬱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隻是現在城市裏過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車水馬龍、鋼筋水泥,攪亂了年的聲音、色彩和味道。加之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平時也都能像過年一樣享受,進入超市看到過去叫做“年貨”的東西常年堆積如山,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什麼是物質富裕。!

社會物質富裕已經到達了一定的階段,這固然讓人欣喜。但物質富裕能否掩蓋民族文化傳統和風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都認為,過年沒年味是因為社會進步了,平時的日常生活與春節的水平也相差無幾。

可是,讓人感到異常的是,我們的春節越發的變得無人問津,西方的聖誕節、平安夜卻在Z國大受追捧。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遭受拋棄,而西方節日卻大放異彩?我想這與大部分Z國人的虛榮心態有關,啥叫聖誕節?我們開始好奇,好奇了就開始研究,研究了就開始體驗,體驗後就越發的感受到一種新鮮感,越發的感覺到自己與國際接軌了,自己越來越有麵子了。

拋棄自己的傳統,去迎合國外的風俗,這真的很有麵子嗎?

年三十,陳曉偉和父母在爺爺.奶奶家過的,隨後就開始叔叔,姑姑,老爺.姥姥,舅舅家挨個去拜年,初五晚上又開始和幾個發小輪流請客吃飯。當然,這期間也抽空給譚詩雅,冰雪,王誌和幾個寢室室友打個電話相互拜了個年。(老大劉濤在年前隨王芳回家過年去了)

可能大部分人都有種這樣的感覺,就是過年這段時間最喜歡吃的不是什麼大魚大肉,反而是清淡食物,家家請客,一上桌就是一堆大魚大肉,可真正能吃幾口的卻沒幾個,倒是那些清淡點的食物被一掃而空。

直到初八,除了還在放假的學生,參加工作的也又恢複到正常的工作之中。

而這一天,陳曉偉一直睡到中午才被一陣電話聲吵醒。

“小雅,這麼早有什麼事啊,”昨晚和幾個發小喝太多了,到現在還有些迷迷糊糊地。

“還早,都中午了你還睡覺,昨晚幹什麼嗎去了。”譚詩雅沒好氣的說道。

打了個哈欠,“沒幹嘛,和幾個朋友吃飯來著。”

“就知道吃,我外公問你什麼時候過來看他。”

“額,你等等,我收拾一下,這就過去。”掛斷電話,陳曉偉收拾了一番,找了個偏僻的地方傳送到首都,然後打車來到沈天放的住處。

開門的是譚詩雅,“小雅,都誰在你外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