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在公堂中央,卻沒被當一回事的吐蕃國三王子哈蘭,此時總算領悟到,自己魯莽衝動,似乎做了一件對吐蕃國不好的事情。但哈蘭又沒想明白,讓他心悸的感覺從何而來。
見到文藝,執意對打砸第一樓的幾名吐蕃人執行鞭刑,哈蘭自知勢不在己方,隻能恨恨地看了一眼文藝,似將今日之恥刻於心頭。盡管哈蘭今日表現莽撞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有勇無謀之士。他明白,此番帶來的隨從並不多,如果就此鬧翻,怕是根本無法與官府的捕快對抗。
哈蘭冷哼一句,不再多說一句,轉身帶著兩名隨從離開。他可不想看著吐蕃人,在他的麵前受鞭刑處罰。但哈蘭心裏,已經開始醞釀一個複仇之計,以雪今日之恥。他要馬上回去,找吐蕃國使團的人商量,該如何利用這件事情,尋機向漢國的國主討公道,並且提出要求以作賠償。
盡管哈蘭的如意算盤打得忒響,但他卻犯了兵家大忌,不知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如果他見過杜樂,並且認出剛才公堂上與他頂撞的年輕人正是杜樂,漢國國主,估計就不會這麼不知天高地厚,再度與漢國結怨。
杜樂回到皇宮後,立即召來管政,令他馬上召齊百官,舉行朝會。
所有的漢國官員都已經習慣了,因為國主的行蹤不定,這漢國百官朝會,是不定期舉行的。日常國事的處理,主要都是由國相管政審定並下達政令的。但是,一旦要百官朝會,幾乎每一次都代表著漢國即將出現大事。
於是,收到召集令的百官,沒有一人敢怠慢,紛紛急急忙忙地用各種方式,趕往皇宮大殿。
果然,當百官齊聚漢國皇宮大殿,就接到了一個讓他們無比震驚的朝令。
國主下令,對吐蕃國宣戰!頓時,大殿內,激起千層浪。
然而,立即就有不少的官員,站出來表示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不外乎是,此時漢國剛剛建國不久,根基不穩,正當養精蓄銳,修身養息之際,或者是剛剛結束戰亂,民心思安,此時若再度引發戰爭恐怕失去民心,於國不利等等。
這些漢國官員,紛紛從人口、糧食、經濟各個角度,想要向杜樂表明,與吐蕃國交戰的不利之處。不僅如此,一些漢國將領,還擔心與吐蕃國交戰,可能會造成雲州不穩。明國可能會趁機而入。
杜樂明白百官的顧慮,吐蕃國與漢國南部,有雪山間隔,有天險阻隔。可是,北方就不一樣了,可能就要直接麵對吐蕃國軍隊的打擊。如果明國軍隊趁機聯合吐蕃國,兩線夾擊,漢國所麵臨的危機,比現在就要大上許多。到時漢國所要耗費的軍力無力,更是不可估量。
這些穩坐朝廷的百官並不知今日之事,可杜樂卻明白,吐蕃國此番必定不會善罷甘休,與其處於被動防禦,倒不如先發製人,取得優勢,降服吐蕃,便不足以畏懼明國有可能與吐蕃狼狽為奸了。
而且,這些百官陳列的憂慮之處,在杜樂看來,並不足以構成威脅。而百官之所以擔心,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漢國的實力,不了解杜樂的底氣。
再加上杜樂想在吐蕃國內,建立一個基地,征伐之事,隻不過遲早的決定,既然今日有了導火線,這一決定不可更改。但為了服眾,杜樂繞開建立基地的打算,把今天發生的事情粗略地告訴這幫官員:
“今天,吐蕃國三王子,正式向我宣戰,我也答應了他的宣戰。所以,兩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你們與其擔心發生戰爭的不利影響,還不如想辦法,解決漢國吞並吐蕃國所麵臨的行政問題。”杜樂按下百官的爭論,平靜地說道。
“出征的漢國軍隊,不需要太多,但我需要勇猛之士,助我占領城池。另外,還需要一些官員,在我們漢國攻占下吐蕃國後,負責管理新的城市。”杜樂繼續說道。
國主主意已決,漢國百官也不敢再加忤逆,隻能停止勸阻,開始思考起,該如何抽調基層官員。而英勇善戰的將領們,則思考,能不能獲得出征的機會。
杜樂所想不同,他已經暗下決定,這一次出征,以蜘蛛機器為主,漢國軍隊為輔,盡可能快速地解決吐蕃國。百官的進言並非全無可取之處,長時間的戰爭必然是影響漢國的穩固的弊端。
這次朝會的決議和細節,很快就通過各級官府,迅速向漢國各地傳達開來。當然,在公告中,漢國朝廷強調,是吐蕃國三王子的囂張跋扈,主動向漢國宣戰,才引發這次戰爭,為了保家衛國,漢國正式向吐蕃國應戰。
頓時,漢國全國上下民眾,皆對吐蕃國咬牙切齒。吐蕃人在漢國,成為了人人辱罵的對象。
等到吐蕃國三王子得到這一消息的時候,正打算敲詐漢國的他,徹底地蒙住了。
吐蕃使團到達漢國訪問,本意可不是為了惹是生非的。他們是想要在占領高昌國之前,穩住漢國,不讓漢國派兵支援高昌國。
沒想這一下子,吐蕃國三王子哈蘭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