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1章 審判(1 / 3)

原本,一般的酒樓打砸鬧事,盡管場麵鬧得很大,但充其量隻是民間糾紛,官府隻會就地平息糾紛,除非後果極為嚴重或者苦主要求,不然都不至於鎖人前往官府什麼的。

然而,這會的肇事者是異邦人士,且涉及兩個國家的邦交,衙門捕快自然不會簡單處理了事。第一樓的老板自然也不甘心,自己的酒樓白白被一群異國蠻夷打砸,而毫無反應。

因為這幾名吐蕃人穿著與漢國民眾極為不同,行走在大街上,本就醒目,加上他們又是被官府捕快押往衙門,便引來有不少的漢國百姓,好奇跟隨探究。

不久,這件事情,鬧得眾人皆知。

杜樂他們就混在這些跟隨百姓的中間,一起走進了衙門裏。

今天,衙門值班的官員,姓文,名藝,原本是楚國時候的舊臣。但是,文藝在漢國建國初期,迅速歸順新國統治,並且經過努力,通過統計局的官員考核,成為一名正式的漢國官員。

漢國法令健全,少有訴訟。尚不知情的文藝,此時正坐在衙門大堂後,和幾位同僚喝茶閑聊,好不自在。

突然,一名衙差急急忙忙跑進來彙報情況,文藝一聽,頓時感到這第一樓的案情非同尋常,頗為棘手。這第一樓的案情了然,麻煩的是涉案者的角色。

文藝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因為他並不了解,漢國國主對吐蕃國的態度。他深知這件案件的複雜性,就在於關係到兩國的邦交,如果自己一時不慎,處理失當,說不定將會引來更大的麻煩。

在文藝的印象中,吐蕃一直都是蠻夷之國。當年,齊國、晉國、楚國,三國互相征伐,無暇顧及其他,於是對吐蕃國,多是采取安撫政策。再加上,吐蕃國本來就擁有不下十萬的兵馬,值得三國如此對待。所以,在三國的驕縱之下,吐蕃人對待這三國,態度也是極為桀驁不馴的。

可是,吐蕃短時間又無法直接威脅到三國,三國國主,多數是無視的。吐蕃人在三國犯罪,也往往不了了之。

對於吐蕃國而言,要不是有高昌國在前麵吸引吐蕃國的注意,吐蕃國早就把主意打在這三國身上。

經過再三思考,文藝當下有了決定。一方麵立即派人,把事情經過,向上級彙報,詢問上官,該如何處理這樁涉及吐蕃人的案件。另一方麵,文藝再讓人在衙門外麵宣布,對案件進行公開的審理。如果出了問題,文藝也可以托言,案件是經過公開審理的。

押送這幾名吐蕃人的捕快隊伍,到達衙門不久。杜樂在王三安、王桂的保護下,混在人群中,擠在衙門口裏聽審。

隻見文藝正服端坐在主審官的席位上,正在問案。

得到允許的第一樓店小二第一個上前,依令如實向文藝稟告事情發生的經過。

杜樂站在人群裏,對店小二的描述極為認同,因為他確實沒有多加片言隻字。當然,店小二描述的側重點,自然更多在於吐蕃人的無理取鬧。

然而,出乎杜樂意料的是,當店小二描述完畢後,文藝卻開始詢問吐蕃人,店小二的描述是否屬實。而吐蕃人不僅一言不發,態度還極為不屑,不時冷哼一句。

“大膽,爾等蠻夷,竟敢藐視官府,馬上回答本官的問話。”文藝沒料到吐蕃人還真就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他下馬威,一時間讓他深覺極為失威,這讓他惱羞成怒,漲紅了臉。但為了不失公允,文藝壓下心中怒火,又提審了幾名看到整個案發經過的第一樓的客官,其中包括安凰和張毅,眾人描述皆大同小異,還有一些被吐蕃人砸爛的桌椅,碗盤,作為物證。

這些人證物證,足以確認幾名吐蕃人的犯罪事實。文藝認為證據充分,於是他拍了一下驚堂木,準備判決。

“為何要抓我吐蕃國的人?”忽然間,一個巨大的聲音,在衙門門口處響起。這聲音中氣十足,響徹府衙,未見其人,先示其威。

離門口很近的杜樂等人,也有些吃驚,不由得轉頭一看。

卻見到門口擁擠的人群,自發地讓開一個缺口,三名穿著吐蕃國服飾的人,大咧咧地走進來。他們態度惡劣,甚為目中無人。

文藝見狀,微微一驚,但馬上就提醒自己恢複過來。這幾人竟然敢在自己管轄的府衙裏當庭咆哮,如不追究,自己官威何在?要傳出去,以後還如何服眾?就算是吐蕃人,也不能如此。文藝非常不滿,於是厲聲問道:“你等是何人?竟敢咆哮公堂,你等不知道這是大罪嗎?”

這三人裏,其中一名吐蕃人的服飾,與其他兩人不同,且戴著金色披肩,就連腰帶也與一般吐蕃人所戴的不一樣,看得出來,這人身份地位肯定不低,是有權勢的吐蕃頭領。杜樂認為,他應該是吐蕃國的一名貴族。

聽見文藝的話,這名吐蕃貴族,不以為然地笑了笑,說道:“我們是吐蕃人,你們漢國的律法,治不了我們。”

“放肆,隻要你在漢國的領土,就要遵守漢國的律法!”文藝喝道。

衙門裏站成兩排的捕快,為了壯大聲勢,頓時朝著吐蕃人齊聲呼喝道:“放肆!”